捉刀的拼音、解释、组词
捉刀的简介:
zhuō dāo
语出《世说新语·容止》:匈奴来使,曹操将接见,以为自己的相貌不行,叫崔琰代替他,自己却捉刀站立在旁。接见完毕,派人问匈奴使者:“魏王如何?”匈奴使臣回答说:“魏王雅量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后称代人写文章或顶替别人做事为“捉刀”。
语出《世说新语·容止》:匈奴来使,曹操将接见,以为自己的相貌不行,叫崔琰代替他,自己却捉刀站立在旁。接见完毕,派人问匈奴使者:“魏王如何?”匈奴使臣回答说:“魏王雅量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后称代人写文章或顶替别人做事为“捉刀”。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三国时曹操自以为形陋,不足以威镇远国,乃使崔季珪代见匈奴使者,而自己捉刀立于床头,假冒侍卫的故事。后称替人作文章或代人做事为「捉刀」。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例】他的文笔不好,每次写作,总是请人捉刀。
1. 本指三国时曹操自以为形陋,不足以雄远国,乃使崔季珪代见匈奴使者,而自己捉刀立于床头,假冒侍卫的故事。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后代称替人作文章或代人做事。如:「虽然你的文笔极佳,但也不可帮好友捉刀。」《聊斋志异.卷八.褚生》:「我实鬼也。久当投生,所以因循于此者,高谊所不能忘,故附君体,以代捉刀;三场毕,此愿了矣。」
词语“捉刀”源自古代中国的一个典故,原意是指代写信件或文书的行为。它后来被引申为代替别人做事的意思。
详细解释
“捉刀”的最初含义来自于东晋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传说中,曹操有一次宴请客人们饮酒作诗,并且规定,如果有人一时想不出诗句,可以由他人代笔完成。当时,曹植的兄弟曹丕邀请了著名文学家杨修一同赴宴。为了不让杨修占上风,在宴席上故意找理由让杨修代自己写诗。于是,杨修便假装推辞,但最终还是代写了这首诗。后来“捉刀”一词就用来比喻代替别人写作或者做事。
造句
- 小明因为身体不适无法参加演讲比赛,他请同学小华代他上台“捉刀”,结果两人配合默契,获得了热烈的掌声。
- 老王最近工作很忙,很多报告都由秘书小李“捉刀”完成,他自己只负责最后审阅和签字。
- 在这次文艺演出中,导演要求全体演员要用心投入表演,不要有谁去“捉刀”,即代替他人演出的行为。
- 这篇文章的结构与内容都很棒,如果不是王经理“捉刀”撰写,而是由他亲自操笔,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 会议策划小张因故未能到场,于是向领导推荐了小李来“捉刀”,负责主持这次会议。
以上例子展示了“捉刀”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请注意,“捉刀”的使用有时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因为它涉及到替人代劳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明确告知被代替者或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