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的拼音、解释、组词
铜鼓的简介:
tóng gǔ
古代青铜打击乐器。由用作炊具的铜釜发展而成。流行于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和东南亚一带,以中国出土最多。最早的铜鼓出现于春秋时期。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在100厘米以上,最小的仅10多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
古代青铜打击乐器。由用作炊具的铜釜发展而成。流行于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和东南亚一带,以中国出土最多。最早的铜鼓出现于春秋时期。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在100厘米以上,最小的仅10多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乐器名。属于打击乐器。用铜铸成的鼓,鼓腔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鼓身多半有精致的纹饰。流行于中国大陆广西、广东、云贵、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例】铜鼓是古代用做祭祀、赏赐及进贡的重器。
1. 乐器名,打击乐器。用铜铸成的鼓,鼓腔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鼓身多半有精致的纹饰。此种打击乐器流行于大陆地区广西、广东、云贵、湖南、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
词语《铜鼓》的详细解释
铜鼓(tóng gǔ)是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也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传统器物之一。它主要流行于壮族、苗族、侗族等民族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特点与构造
- 材质和音色: 铜鼓以铜为材料制成,因其质地厚重,敲击时声音浑厚响亮。
- 形状: 通常呈圆形或扁圆形,上有手柄以便于手持。底部较宽,顶部则逐渐向内收缩至较小的开口。
历史与文化意义
- 历史起源: 铜鼓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由不同地区的发展和演变。
- 用途: 除了作为乐器外,在许多民族中还用作仪式器具、象征地位以及财富等。
- 制作工艺: 制作铜鼓需经过复杂的铸造过程,反映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术水平。
文化价值
- 铜鼓不仅是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习俗的宝贵资料之一。
造句
- 每年壮族人民都会在节日里敲响铜鼓,以此庆祝丰收。
- 这个铜鼓由匠人精心铸造而成,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
- 在贵州某苗寨,年轻人常常用敲击铜鼓来表达对爱情的向往。
- 铜鼓上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展示了古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力。
- 当地博物馆展出了许多珍贵的铜鼓,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窗口。
这些句子不仅体现了铜鼓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同时也展现了它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情景。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