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拼音、解释、组词
圆明园的简介:
yuán míng yuán
园林。遗址在北京海淀区东部。初为明代私家园林,后归清内府。1709年为皇四子赐园。后历经扩建,在其东邻和东南邻建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后改万春)园,合称圆明三园。嘉庆间续有增修。园内大小建筑一百二十余处,以水景为主,总占地约350公顷,被誉为“万园之园”。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198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集资修理,万春园、福海、万花阵(欧式迷宫)等逐一恢复,定名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园林。遗址在北京海淀区东部。初为明代私家园林,后归清内府。1709年为皇四子赐园。后历经扩建,在其东邻和东南邻建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后改万春)园,合称圆明三园。嘉庆间续有增修。园内大小建筑一百二十余处,以水景为主,总占地约350公顷,被誉为“万园之园”。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198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集资修理,万春园、福海、万花阵(欧式迷宫)等逐一恢复,定名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在北平市西北,清康熙时建,雍正帝夏日在此避暑听政,乾隆时增筑,宏丽闻名中外,西人称为「夏宫」。咸丰十年秋,英法联军破京师,入园劫掠珍宝,纵火焚烧,殿宇尽毁,王闿运有《圆明园词》纪其事。
词语《圆明园》是指位于中国北京西郊的一组著名皇家园林。它在清朝时达到了鼎盛,享有“万园之园”的美誉。圆明园以其宏大的建筑群、精美的园林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年间,经过几代皇帝的扩建,在乾隆时期达到巅峰,成为清廷的重要政治与文化中心之一。
- 建筑特色: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以园林为主,内有众多殿堂、亭台楼阁以及精美的雕塑和壁画。
- 毁坏历史: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纵火焚毁了绝大部分的建筑。如今留下的仅是废墟,成为了近代中国屈辱史的一个缩影。
造句
- “每次参观圆明园遗址,都让我深深地感到历史的沉重。”
- “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 “通过学习圆明园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
- “今天重建圆明园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复建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 “圆明园不仅是中国人的伤痛之地,也是我们民族复兴的重要符号。”
通过这些句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圆明园的历史价值及其对现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分词解释
圆
yuán
1 从中心点到周边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形:~形。~圈。~周。~锥。~柱。2 完备,周全:~满。~全。3 使之周全:自~其说。~谎。~场。4 占梦以决吉凶:~梦。5 宛转,滑利:~滑。~润。6 运转无碍:~熟。~通。7 货币单位。亦作“元”。8 姓。
明
míng
1 亮,与“暗”相对:~亮。~媚。~净。~鉴(➊明镜;➋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➌明察)。~灭。~眸。~艳。~星。~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2 清楚:~白。~显。~晰。~了。~确。~朗。3 懂得,了解:~哲保身。不~事理。深~大义。4 公开,不隐蔽:~说。~讲。~处。5 能够看清事物:~察秋毫。耳聪目~。眼~手快。6 睿智:英~。贤~。~君。7 视觉,眼力:失~。8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9 次(专指日或年):~日。~年。10 中国朝代名:~代。11 姓。
园
yuán
1 种植果蔬花木的地方:~子。~丁。~艺。~圃。2 原指别墅游息之所,现指供人游玩、娱乐的公共场所:圆明~。公~。3 旧指历代帝王以及亲王、妃嫔、公主之墓:~庙(帝王墓地所建之宗庙)。~陵(帝王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