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词的拼音、解释、组词

对口词的简介:

duì kǒu cí
曲艺的一种,由两个人对口朗诵唱词,结合动作表演,一般不用乐器伴奏。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当面对证。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二折:「我和你顶砖头对口词,我也不怕你。」也作「对嘴」。

对口词》,这个词通常不是汉语中的一个正式词汇,但它可能涉及到“对口”的概念和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应用。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对口”指的是两个事物之间的匹配、一致或协调;而“词语”则是语言中最小的独立运用单位。因此,在这种理解下,《对口词》可以被解释为指两个单词在意义上完全相同或者相互对应的情况,也即两者的含义能够直接互换。

详细解释

  • 语义上的对口:指的是意义、概念完全相同的词语。
  • 形式上的对口:词语的发音和拼写上相对应或相似。
  • 特定场景下的应用:比如某些成语或者俚语中,存在形式不同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汇。

造句

  1.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经常会使用那些意义相同的对口词来丰富文章的表现力。例如:“他言之凿凿地说明了这个故事的真伪,而我却依然半信半疑。”中的“言之凿凿”和“半信半疑”,可以视为在意义上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对口关系。
  2. 在诗歌创作或朗诵中,为了追求音韵和谐、意境统一,诗人会巧妙运用意思相同的对口词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山高水长,情深缘浅。”
  3. 有时,在成语的学习与使用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看似不同实则意义相近的词语组合,这也是一种特殊的“对口词”。例如:比喻条件相配、互相适应的情况时,“门当户对”和“旗鼓相当”都可以使用。
  4. 在辩论赛或学术讨论中,辩手们经常会寻找那些在语义上可以互换的词语进行论证,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如:“他用‘谬误’和‘错误’这两个词互为对口词来加强其批判立场。”
  5. 语言学习者常常会遇到一些形式不同但意思相同的“对口词”,这不仅帮助他们加深记忆,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词汇间的关联性。比如,在汉语中,“高兴”与“愉快”便是这样的词语。

请注意,《对口词》并非一个固定且正式的术语,以上解释及造句都是基于常见的语言现象和场景进行构建的。在实际的语言使用或学术研究中,根据具体语境可能需要灵活调整理解和应用方式。

分词解释

duì

1 答,答话,回答:~答如流。无言以~。2 朝着:~酒当歌。3 处于相反方向的:~面。4 跟,和:~他商量一下。5 互相,彼此相向地:~立。~流。~接。~称(chèn)。~峙。6 说明事物的关系:~于。~这事有意见。7 看待,应付:~待。8 照着样检查:核~。校(jiào )~。9 投合,适合,使相合:~应(yìng )。~劲。10 正确,正常,表肯定的答语:神色不~。11 双,成双的:配~。~偶。~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做成对偶的语句)。12 平分,一半:~开。13 搀和(多指液体):~水。14 量词,双:一~鹦鹉。

kǒu

1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2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3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4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5 破裂的地方:~子。

1 语言里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汇。~书。~典。~句。~序。~组。2 言辞,话语,泛指写诗作文:歌~。演讲~。誓~。~章。~律(文词的声律)。3 中国一种诗体(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本可入乐歌唱,后乐谱失传,只按词牌格律创作):~人。~谱。~牌。~调(diào )。~韵。~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