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黑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太阳黑子的简介:

tài yáng hēi zǐ
出现在太阳光球层上的暗黑斑点。因比周围温度低1000~2000°c,与光球相比显得比较暗淡而得名。多呈椭圆形。直径从上千千米至几十万千米。生存时间平均约一天,少数可生存数月甚至一年以上。黑子数的多寡平均以十一年为周期。大黑子群出现后,地球上常发生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现象。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太阳表面的黑色点状物。其形成乃因太阳内部的高热,以对流的方式传到太阳表面时,遇到强力磁场,对流受阻而形成巨大的漩涡状气流,由于温度约摄氏四千五百度,较太阳表面的六千度低,所以看起来较暗,而成为黑子。黑子会移动、发展,而且数目逐年增加到某一程度后,便又逐年减少,约以十一年为一周期。因黑子有强的磁场,故当数量增多时,会影响地球的无线电通讯与气候。 △黑点、黑子

1. 太阳表面的暗斑,直径达数万至数十万公里。因局部磁场较强,造成温度较周围低,以致看起来较暗。太阳黑子的总数反映太阳的活跃程度,约以十一年为周期。简称为「黑子」。

《太阳黑子》是天文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出现在太阳表面的一种特征现象。具体来说:

1. 定义:

  • 太阳黑子:太阳表面上明显较暗、温度较低的区域,通常与磁场活动有关。它们是由于局部磁场抑制了对流而使该地区比周围区域冷却,因此看起来较暗。

2. 特点:

  • 太阳黑子的数量和大小在一定周期内有规律地变化。
  • 它们经常成群出现,有时可以观察到一个或多个。
  • 黑子通常出现在太阳表面的中纬度区域。
  • 在其活跃期间,太阳黑子会产生强烈的电磁辐射释放,可能会影响地球的磁场和通信系统。

3. 太阳活动周期:

  • 每个太阳黑子周期大约为11年,在此期间,太阳黑子的数量会从几乎看不见增加到最多,再逐渐减少。

4. 应用与影响:

  • 太阳黑子的出现和变化对空间天气预报十分重要。
  • 它们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 在历史上,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被用来预测未来几年可能发生的太阳风暴等事件。

5. 造句:

  1. 科学家通过观测太阳黑子的数量来预测即将到来的太阳风暴。
  2. 随着太阳黑子活动周期进入高峰期,太阳活动变得更为频繁。
  3. 每当太阳黑子数量显著增加时,地球上可能会出现极光现象。
  4. 了解和研究太阳黑子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太阳物理过程的理解。
  5. 在特定的天文观测中,识别并记录太阳黑子的位置是极其重要的。

分词解释

tài

1 过于:~长。2 极端,最:~甚。~平。3 高,大:~空。~学。4 很:不~好。5 身分最高或辈分更高的:~老伯。~夫人(旧时尊称别人的母亲)。

yáng

1 明亮。2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阴”相对:一阴一~谓之道。阴~二气。图形:⚊(U+268A)。3 指“太阳”:~光。~面。~历。向~。夕~。4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衡~(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洛~(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5 温暖:~春。6 外露的,明显的:~沟。~奉阴违。7 凸出的:~文图章。8 关于活人的:~间(人世间)。~宅。~寿。9 带正电的:~极。~电。~离子。10 男性生殖器:~痿。11 古同“佯”,假装。12 姓。

hēi

1 像墨和煤那样的颜色,与“白”相对:~白。2 暗,光线不足:~暗。~夜。3 隐蔽的,非法的:~枪。~市。~社会。4 恶毒:~心。5 姓。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