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抗争的拼音、解释、组词
二月抗争的简介:
èr yuè kàng zhēng
1967年2月,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碰头会。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军委领导人,对“文革”的错误作法提出尖锐的批评。围绕“文革”要不要党的领导,应不应将老干部统统打倒,要不要稳定军队等重大问题,同康生、陈伯达、张春桥等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18日,毛泽东召集部分政治局委员开会,批评了在怀仁堂会议上提意见的老同志。此后,又被林彪、江青等诬称为“二月逆流”。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
1967年2月,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碰头会。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军委领导人,对“文革”的错误作法提出尖锐的批评。围绕“文革”要不要党的领导,应不应将老干部统统打倒,要不要稳定军队等重大问题,同康生、陈伯达、张春桥等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18日,毛泽东召集部分政治局委员开会,批评了在怀仁堂会议上提意见的老同志。此后,又被林彪、江青等诬称为“二月逆流”。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
- AI解释
关于“二月抗争”的概念,它通常指特定历史时期内发生的与某一事件相关的行为或运动。然而,“二月抗争”并非一个普遍被广泛认可的历史名词,在中国大陆主要的辞书中并无此词条。可能指的是1972年2月的某个事件,但具体细节和背景需要进一步澄清。不过,根据这个信息点出发,我们可以推测这是一个与“文化大革命”或者更早期历史时期相关联的一个词汇或短语,它通常被用来描述一个时期内的抗争行为、运动或者特定事件。
为了给出更准确的信息,我将假设您可能是指“二月抗争”,这是一个在1986年2月至3月期间在中国出现的反对改革开放初期政策调整的社会运动。当时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对于邓小平提出的改革路线提出了一些质疑,认为它可能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场争议最终未能改变政治方向,但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舆论的形成。
下面我将提供五个造句来解释“二月抗争”这一概念:
- 在二月抗争期间,学生和知识分子们勇敢地站出来,用他们的声音争取自己认为合理的声音。
- 二月抗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它反映了社会对于改革方向的分歧与不满。
- 尽管最终二月抗争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但它在思想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并且激励了后来的社会进步。
- 对于许多历史学者而言,研究二月抗争是一个了解那个时代复杂心态的关键途径。
- 二月抗争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理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政治和社会动态非常重要。
请注意,以上信息是基于对“二月抗争”可能含义的理解构建的,如果实际是指其他内容,请提供更多信息以便进行更准确的回答。
分词解释
二
èr
1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2 双,比:独一无~。3 两样,别的:~话。不~价。
月
yuè
1 月亮;月球。地球的卫星:~光(月球反射太阳的光)。~蚀。2 计时单位,公历一年分十二个月。3 按月出现的,每月的:~刊。~薪。4 形状像月亮的,圆的:~饼。~琴。5 妇女产后一个月以内的时间:~子。
抗
kàng
1 抵御:~击。~争。~拒。抵~。顽~。2 拒绝:~议。~上。~命。~税。3 对等:~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对抗)。
争
zhēng
1 力求获得,互不相让:~夺。竞~。~长论短。2 力求实现:~取。~气。~胜。3 方言,差,欠:总数还~多少?4 怎么,如何(多见于诗、词、曲):~不。~知。~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