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曜的拼音、解释、组词
七曜的简介:
qī yào
①古人对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总称。古巴比伦曾用七曜记日,顺序为日曜、月曜、火曜、水曜、木曜、金曜、土曜,即星期日至星期六,故又称“星期”。8世纪传入中国使用。②指北斗七星:遁七曜于中阶。
①古人对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总称。古巴比伦曾用七曜记日,顺序为日曜、月曜、火曜、水曜、木曜、金曜、土曜,即星期日至星期六,故又称“星期”。8世纪传入中国使用。②指北斗七星:遁七曜于中阶。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中国古称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为「七曜」。
2. 北斗七星。唐.王勃〈益州夫子庙碑〉:「述夫帝车南指,遁七曜于中阶。」
《七曜》是中国传统天文学和占卜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自于古代对太阳、月亮及五大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的观察。在古文中,“曜”有光辉、照耀之意,因此“七曜”是指天上七个发光或发亮的天体。
详细解释
- 日(阳历中的星期日对应):代表太阳。
- 月(阴历中的初一至十五对):指月亮。
- 晨星(今称金星,西方称为太白星):在黎明前出现在东方的最亮的恒星或行星。
- 水星:即Hermes(希腊神话中为信使神),在中国古代也常被视作“辰星”,因其移动速度快且位于太阳较近的位置。
- 火星(今称荧惑):在古文中,火星因为颜色而得名,“火”字暗示其红色的外观,在夜空中格外显眼。
- 木星(古称岁星、太白或岁首星):因其运行周期较长,每十二年一次回到同一星座,故又称“岁星”,古代认为象征着长寿和繁荣。
- 土星(今称填星,因古人观察到它移动较慢且颜色接近于土色而得名)。
造句
- 古代帝王在重大事件前常会通过占卜七曜来预测吉凶,比如“天子出行须待黄道吉日,按七曜进行占卜以确保行程顺利”。
- “观七曜之变,察天文之象”,这句话常常用来形容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能够从自然现象中洞察到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
- 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根据七曜来安排作息和活动”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如“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则,古人依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来进行农耕活动”。
- 七曜的周行不殆象征着宇宙间的秩序与规律,“顺应自然之理”的思想深入人心,人们相信遵循这种秩序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
- 在文学作品中,“七曜并照”常常被用作一种比喻或象征手法,如“文笔如七曜并照”,形容文章内容丰富多彩、层次分明。
分词解释
七
qī
1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2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3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