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枯拉朽的拼音、解释、组词

摧枯拉朽的简介:

cuī kū lā xiǔ
枯、朽:枯草朽木。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将已枯朽之事物加以摧毁,比喻摧毁虚弱势力极为容易。语本《汉书.卷一三.异姓诸侯王表》。后用「摧枯拉朽」比喻极容易做到,毫不费力。

2. 《汉书.卷一三.异姓诸侯王表》秦既称帝,患周之败,以为起于处士横议,诸侯力争,四夷交侵,以弱见夺。于是削去五等,堕城销刃,箝语烧书,内锄雄俊,外攘胡粤,用壹威权,为万世安,然十余年间,猛敌横发乎不虞,适戍彊于五伯,闾阎偪于戎狄,向应于谤议,奋臂威于甲兵,乡秦之禁,适所以资豪桀而速自毙也。是以汉亡尺土之阶,繇一剑之任,五载而成帝业。书传所记,未尝有焉。何则?古世相革,皆承圣王之烈,今汉1>独收孤秦2>之弊。镌金石3>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其势然也,故据汉受命,谱十八王,月而列之,天下一统,乃以年数。讫于孝文,异姓尽矣。 〔注解〕 (1) 汉:西元前206∼220,由汉高祖刘邦创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被曹丕篡位而亡,共历时四百余年。因其间曾被王莽篡夺,后刘秀又将王莽消灭,重建汉室,故史称汉光武帝刘秀以前为「前汉」,以后为「后汉」。 (2) 秦:西元前248∼前207,战国秦灭六国后,秦王政统一天下,建都咸阳,实行中央集权。因秦始皇专制独裁,二世皇帝残暴统治,致使六国遗民纷纷起兵抗暴,后为刘邦所灭。 (3) 镌金石:雕凿颂扬功德的箴铭。镌,音ㄐㄩㄢ,雕凿、雕刻。

3. 「摧枯拉朽」指将已枯朽之事物加以摧毁,是十分容易的事。此语见于班固的《汉书》。班固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实行焚书坑儒、箝制思想、烧毁兵器等措施,又集权中央,没有诸侯可以巩固保卫疆土。于是在建国初期,记取秦朝教训,分封韩信、彭越、英布等军功卓越的人为异姓诸侯王,以巩固政权,这也是汉朝在没有领土和缺乏武器的情况下,短短五年之内能够成就帝业的原因。正所谓,在坚硬的金石上雕刻很难,摧毁虚弱势力极为容易,是受形势所影响。后来「摧枯拉朽」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极容易做到,毫不费力。

1. 比喻摧毁虚弱的势力极为容易。亦可比喻事情极容易做到。语本《汉书.卷十三.异姓诸侯王表》。【例】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敌军。

1. 语本《汉书.卷一三.异姓诸侯王表》:「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比喻摧毁虚弱势力极为容易。《晋书.卷七○.甘卓传》:「溯流之众,势不自救,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顾虑乎!」亦可比喻事情极容易做到。如:「对他来讲,解决这种问题根本就是摧枯拉朽的事。」也作「拉朽摧枯」、「摧枯折腐」。

《摧枯拉朽》一词源自中国古代文学,用于形容力量之强大能够轻易地摧毁或破坏极其脆弱的事物。其中,“摧”意为压倒、打垮;“枯”和“朽”则分别代表了干枯、腐烂的物体,通常指那些失去生机或活力的事物。

详细解释: - 字面意义:“摧”意味着强力打击或破坏,“枯拉朽”形容极其脆弱易碎的事物。合在一起即表示用巨大的力量轻易地摧毁极其脆弱的事物。 - 引申意义:比喻在某一方面具有极强的破坏力或征服力,能够迅速击溃对方或解决困难,展现出极为强大的力量。

造句

  1. 在这场比赛中,他的进攻犹如摧枯拉朽一般,让对手毫无招架之力。
  2. 经过这场辩论赛,他以摧枯拉朽之势赢得了观众的赞誉。
  3. 科技进步的速度之快,已将许多传统的行业彻底摧毁,仿佛是摧枯拉朽般迅速。
  4. 他的演讲内容深入人心,具有极大的说服力,给人一种摧枯拉朽的感觉。
  5. 这次企业重组政策实施后,那些经营不善的公司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就像被摧枯拉朽一样。

以上就是《摧枯拉朽》这个词的详细解释和五个造句的例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cuī

1 破坏,折断:~残。~折。~颓。~眉折腰。2 挫败,挫折:~败。~挫。~陷。3 伤痛:~怆。~心。

1 失去水分,水全没有了:干~。~萎。~槁。~荣。~鱼衔索(串在绳索上的干鱼,形容存日不多)。2 没趣味,无生趣:~燥。~肠(喻枯涩贫乏的思路)。

lā,lá

1 牵,扯,拽:~车。~网。~下马(喻使某人下台)。2 用车载运:~货。3 使延长:~延。~伸。4 排泄粪便:~屎。5 联络:~拢。~帮结伙。6 摧折:摧枯~朽。7 带领转移:把部队~出去。8 牵引乐器的某一部分使乐器发出声音:~小提琴。9 抚养子女:~扯。10 帮助:他有困难,~他一把。

xiǔ

1 腐烂:腐~。~木。永垂不~(“朽”在此引申为磨灭)。2 衰老:衰~。~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