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的拼音、解释、组词
大逆的简介:
dà nì
1.封建时代称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罪行为"大逆"。为"十恶"之一。
1.封建时代称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罪行为"大逆"。为"十恶"之一。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旧称危害君主、宗庙、宫阙的罪行。《战国策.楚策一》:「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史记.卷一○.孝文本纪》:「闲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
《大逆》是古代中国法律术语,源自于封建时代的礼教与法律体系,在《唐律疏议》等法典中都有记载。它主要指的是严重违反伦常、危害国家、社会或皇帝尊严的行为。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大逆”行为被视为最严重的罪行之一,通常包括谋反、背叛君主、篡位、弑君、破坏宗庙社稷或者伪造国玺等。
详细解释
- 含义:大逆指的是一些严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或对国家政权构成极大威胁的行为。
- 法律意义:根据古代法律,凡是被定为“大逆”罪名的人将受到极其严厉的惩罚。在很多朝代中,这种罪行被视为不可赦免,往往伴随着极为残酷的刑罚。
- 历史背景:这一术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秩序和忠诚的极端重视。
造句
- 在古代中国,如果有人被指控为大逆不道,即使证据不足,也难以翻案,因为这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大罪。
- 古代帝王为了维护自己政权的稳定,对于所谓“大逆”行为采取了极为严厉的态度,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能例外。
- 在《红楼梦》中,贾政曾因宝玉的行为被皇帝怀疑是大逆不道,幸好最终查明真相,才免于重罪。
- 《唐律疏议》规定:“凡谋反、谋大逆等事者,皆处极刑。” 这一法律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大逆”行为的极端重视。
- 如果有人图谋叛乱,甚至试图弑君,那便是触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将面临国家最严厉的制裁。
分词解释
大
dà,dài,tài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2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局。~众。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高兴。5 年长,排行第一:老~。6 敬辞:~作。~名。~手笔。7 时间更远:~前年。8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概。~凡。
逆
nì
1 方向相反,与“顺”相对:~流。~行。~风。~转(zhuǎn )(局势恶化)。莫~之交。2 抵触,不顺从:忤~。忠言~耳。3 背叛,背叛者或背叛者的:叛~。~产。4 迎接:~旅(旅店)。5 预先:~料(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