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琴的拼音、解释、组词
鸣琴的简介:
míng qín
1.琴。 2.弹琴。 3.《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后因用"鸣琴"称颂地方官简政清刑,无为而治。
1.琴。 2.弹琴。 3.《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后因用"鸣琴"称颂地方官简政清刑,无为而治。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弹琴。《文选.阮籍.咏怀诗一七首之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2. 比喻无为而治。汉.刘向《说苑.卷七.政理》:「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3. 形容瀑布的声音。唐.王勃〈郊园即事〉诗:「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
《鸣琴》,这个词汇在古代汉语中常被用来比喻贤能之士或治理有方的地方官。其含义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典故和文化象征,具体指的是弹奏琴瑟而使天下太平,引申为以仁政教化百姓、使民风淳朴的社会场景。
解释
- 鸣琴: “鸣”在这里意指使……发声,“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整个词汇通过“鸣琴”这一画面表达一种治国理政的理想状态。
- 用法上,它通常被用来形容官员清廉、爱民如子,或者描述一个国家或地方因良好的治理而呈现的和谐景象。
造句
- 古代贤臣廉吏往往以“鸣琴”自许,他们在为官一方时注重德行与教化,不求声名显赫。
- 假如所有的官员都能做到如“鸣琴”般治理地方,那么整个社会必然是和谐而有序的。
- 在他担任县令期间,施政清明、体恤民情,真是做到了真正的“鸣琴”,深受百姓爱戴。
- “鸣琴”之治并非空谈,它需要的是官员自身的廉洁自律和深思熟虑的政策规划。
- 现在社会提倡依法治理国家,但古人的“鸣琴”智慧也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思想。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