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伯的拼音、解释、组词
邦伯的简介:
bāng bó
1.州牧。古代用以称一方诸侯之长。《书.召诰》:"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孔传:"邦伯,方伯,即州牧也。"后因称刺史﹑知州等一州的长官。
1.州牧。古代用以称一方诸侯之长。《书.召诰》:"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孔传:"邦伯,方伯,即州牧也。"后因称刺史﹑知州等一州的长官。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一方诸侯之长。《书经.盘庚下》:「呜呼!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后泛称各地方的长官。《唐诗纪事.卷二二.元结》:「得结辈十数公,落落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少安可待矣。」也称为「方伯」。
关于“邦伯”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常见词或固定用法。可能是某一地方方言、历史典籍中的表述,或者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专有名词。根据现有资料,“邦伯”可能指的是某个职位或者角色的名称。以下是一种解释及其五个造句示例:
解释:
“邦伯”一词,从字面理解上看,可以拆解为两个部分:“邦”,在古代汉语中多指国家、城邦等;“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或对年长者的尊称,在这里可能是表示某种身份或地位的头衔。因此,“邦伯”可能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导人或者负责管理某地的大人物。
造句:
- 在周朝时期,邦伯作为地方治理的重要角色,承担着维系国家秩序、促进地方发展的重任。
- 这位新任的邦伯上任后,积极推行改革措施,使得整个地区面貌焕然一新。
- 孔子曾称赞某地的邦伯说:“其人虽在下位,若苟有道,上国弗能夺也。”
- 在古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描述,每当邦伯出巡时,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们夹道欢迎。
-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邦伯之间的交流与竞争构成了当时历史的重要篇章之一。
请注意,“邦伯”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并不普遍,上述解释和造句仅供参考。如果是在特定的文化或文学作品中遇到“邦伯”,其具体含义可能需要结合该语境进行进一步分析。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