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邑的拼音、解释、组词
下邑的简介:
xià yì
1.国都以外的城邑。 2.小地方;小县。
1.国都以外的城邑。 2.小地方;小县。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首都以外的城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冬,筑郿」句下晋.杜预.注:「郿,鲁下邑。」《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今又促装下邑,浪拽上京。」
2. 边远的县邑。《南齐书.卷三二.张岱传》:「张东迁亲贫须养,所以栖迟下邑。」唐.韩愈〈祭郴州李使君文〉:「伏荒炎之下邑,嗟名颓而位仆。」
《下邑》这一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其具体含义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或文学背景来理解。通常,“下邑”一词来源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和地理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文献中有不同的解释。
历史解释
- 春秋时期:在《左传》等古代典籍中,“下邑”有时指一个小的、不重要的城镇或县,这些地方相对于较大的城市或都城来说较小。
- 其他时代:在不同的朝代和文献中,“下邑”也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地理位置或行政单位名称。
造句
- 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了加强边防,在众多的下邑中挑选了几座作为重点戍卫之地。
- 在古代战争中,攻打一个下邑通常比直接攻破都城要容易得多。
- 历史学者研究发现,许多关于下邑的具体记载并不完全准确,这给后人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 这些在历史上被称为“下邑”的小城镇,其实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 在古代的地理划分中,“下邑”往往指的是地理位置较低或者规模较小的地方行政单位。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解释和造句是基于对“下邑”可能含义的理解和假设,并未经过具体的历史文献验证。在实际使用或研究时,应进一步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以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分词解释
下
xià
1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层。~款。2 等级低的:~级。~品。~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3 方面,方位:两~都同意。4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卷。~次。~限。5 由高处往低处,降落:~山。~车。~马。~达。6 使降落:~半旗。~棋。7 进入:~海。8 投送:~书。9 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班。~课。10 谦辞:在~。~官。11 颁布:~令。12 攻克:攻~。13 卸掉:~货。把他的枪~了。14 用,投入精力:~工夫。15 退让:争执不~。16 做出判断:~结论。17 量词,指动作次数:打三~。18 用在名词后边(❶表示在里面,如“心~”、“言~”;❷表示当某个时节,如“节~”、“年~”)。19 用在动词后边(❶表示关系,如“教导~”、“培养~”;❷表示完成或结果,如“打~基础”;❸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如“走~去”、“停~来”)。20 少于:不~二百人。21 动物生产:鸡~蛋。
邑
yì
1 城市,都城:城~。都~。2 旧指县:~人(同乡的人)。~庠(明清时称县学)。~宰。3 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4 古同“悒”,愁闷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