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革命的拼音、解释、组词
二次革命的简介:
èr cì gé/jí mìng
即“讨袁之役”。继辛亥革命后爆发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武装斗争。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死宋教仁,又大借外债,准备以武力镇压革命势力。孙中山号召讨伐袁世凯。袁罢免国民党籍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7月,国民党人在江西湖口起兵讨袁,广东、上海、安徽等地先后宣布独立,并组织讨袁军。由于国民党缺乏明确纲领,内部涣散,在袁军大举进攻下,“二次革命”最后失败。
即“讨袁之役”。继辛亥革命后爆发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武装斗争。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死宋教仁,又大借外债,准备以武力镇压革命势力。孙中山号召讨伐袁世凯。袁罢免国民党籍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7月,国民党人在江西湖口起兵讨袁,广东、上海、安徽等地先后宣布独立,并组织讨袁军。由于国民党缺乏明确纲领,内部涣散,在袁军大举进攻下,“二次革命”最后失败。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民国二年国民党为阻止袁世凯扩权称帝而发起的战役。国民党大败,此事件在辛亥革命之后,故称为「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历史事件,又称为“护法战争”或“孙文起义”,指的是1913年至1914年间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一场军事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是为了维护共和制度和民主宪法而进行的,由孙中山等人领导,并得到了部分军队的支持。
详细解释:
- 背景: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成立中华民国。然而,随后袁世凯通过一系列手段篡夺了政权,迫使溥仪退位,试图复辟帝制。
- 事件过程:1913年起,孙中山等人认为袁世凯违背了共和理念,发起了“二次革命”来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然而,这场斗争并未取得成功。
- 意义与影响:“二次革命”体现了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共和、维护宪法尊严的决心和勇气。
造句:
- “尽管《二次革命》最终未能实现孙中山先生的理想,但它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历史上的‘二次革命’是对共和精神的坚守与捍卫,其意义深远,影响至今。”
- “学生们常常被鼓励去了解‘二次革命’的历史,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 “通过学习《二次革命》的历史,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责任。”
-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铭记《二次革命》,继续发扬不屈不挠、追求真理的精神。”
这些句子不仅使用了“二次革命”这个词组,还结合其背景及意义进行了不同的表达。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二
èr
1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2 双,比:独一无~。3 两样,别的:~话。不~价。
次
cì
1 第二:~日。~子。~等。~要。2 质量、品质较差的:~品。~货。3 等第,顺序:~第。~序。名~。4 化学上指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两个氧原子的:~氯酸。5 中间:胸~。6 量词,回:~数(shù)。初~。三番五~。7 旅行所居止之处所:旅~。舟~。~所。8 姓。
革
gé
1 去了毛经过加工的兽皮:皮~。~履(皮鞋)。~囊。2 改变:~新。~命(➊原意是改变命运;➋现指改变社会制度、建立新社会的群众运动;➌亦指改造旧技术、旧思想的运动)。改~。变~。3 取消,除掉:~除。~职。~故鼎新(去除旧的,建立新的)。4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如鼓等。5 姓。
命
mìng
1 动植物的生活能力:生~。救~。逃~。拼~。~脉。性~。相依为~。2 迷信认为生来就注定的贫富、寿数等:天~。~相(xiàng )。~运(a.迷信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b.喻发展变化的趋向,如“人民一定能掌握自己的~~”)。3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奉~。遵~。~令。使~。4 给予(名称等):~名。~题。~意。5 指派,使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