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复的拼音、解释、组词

起复的简介:

qǐ fù
①古代官员遭父母丧时必须离职服丧,服丧期未满而应召任职称为“起复”。明清两代也指官员服丧期满后复任官职:夺情起复|执政遭丧皆起复|三年孝满,也不去起复做官。②泛指一般开缺或革职官员重被起用:他系此地人,革后家居,今打听得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信,他便四下里寻情找门路。③指病体康复:服药三月,才渐渐地起复过来。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时官吏遭父母之丧,服未满而起用,称为「起复」。清制则称服满而起用,为「起复」。与旧制不同。《北史.卷七二.李德林传》:「裁百日,夺情起复,固辞不起。」《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冯主事三年孝满,为有沈公子在家,也不去起复做官。」

2. 官吏再度被起用。《宋史.卷三七七.向子諲传》:「子諲乞致仕避之,坐诸降三官,起复知潭州。」《红楼梦》第三回:「今打听得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信,他便四下里寻情找门路。」

起复》,这个词语在古代中国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主要指的是官员在被降职、罢官甚至免职后,在一定条件下恢复其官职或名誉的过程。其含义较为复杂,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释义

  • :重新启用。
  • :恢复。

2. 古代背景

在古代中国,官员如果因为各种原因被罢免职务(比如弹劾、失职等),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如皇帝的赦令或者其亲属去世后的守丧期结束后),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重新获得官职或恢复名誉。这被视为是一种对官员忠诚度和能力的认可。

3. 近代及现代意义

到了近代,随着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起复”一词的意义逐渐淡化,更多用于描述某种恢复原状的行为或状态,较少直接与官员的仕途上升联系在一起。

4. 造句

  1. 古语用例:
  2. 历经数年的贬谪生活之后,他终于等到圣旨下达,得以起复,重新担任他的旧职。
  3. 现代情境描述:
  4. 公司经历了一次重大的重组后,一些被暂时停职的员工也陆续得到了起复的机会。
  5. 日常比喻:
  6. 通过积极改正错误,公司形象得到了很大提升,就像经历了“起复”一样恢复了往日的荣光。
  7. 政治情境用例:
  8.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政治风波后,这位领导终于能够重新回到决策层,并且很快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了他的作用。
  9. 文学创作引用:
  10. 《梦回大唐》中描述的一位官员从被贬到后来起复的故事,展现了唐朝政治的复杂与多变。

请注意,“起复”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范围和意义可能会有所不同。上述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这一词语的基本用法及其可能的应用场景。

分词解释

1 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等:~床。~立。~居。~夜。2 离开原来的位置:~身。~运。~跑。3 开始:~始。~码(最低限度,最低的)。~步。~初。~讫。~源。4 拔出,取出:~锚。~获。5 领取(凭证):~护照。6 由下向上,由小往大里涨:~伏。~劲。~色。7 发生,产生,发动,提出:~风。~腻。~敬。~疑。~义。~诉。8 长出:~痱子。9 拟定:~草。10 建造,建立:~房子。白手~家。11 群,组,批:一~(一块儿)。12 量词,指件,宗:一~案件。13 自,从:~小儿就淘气。14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想~。掀~。兴(xīng )~。15 用在动词后,与“来”连用,表示动作开始:唱~来。16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或“得”连用,表示胜任;亦表示达到某一种标准:看不~。经得~检验。

1 回去,返:反~。往~。2 回答,回报:~命。~信。~仇。3 还原,使如前:~旧。~婚。~职。光~。~辟。4 副词,又,再:死灰~燃。一去不~返。5 重复,重叠:~习。~诊。~审。~现。~议。6 许多的,不是单一的:重(chóng)~。繁~。~杂。~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