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武功的拼音、解释、组词

文德武功的简介:

wén dé wǔ gōng
治理国家恩德昭著,对外用兵成绩斐然。旧时多用为赞誉帝王或重臣的颂词。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治理国事恩德昭著,对外用兵战绩辉煌。用以称颂帝王或位高者的功德。太平广记.卷二四一.王承休:「陛下千年膺运,一国称尊,文德武功,经天纬地。」

1. 治理国事恩德昭著,对外用兵战绩辉煌。用以称颂帝王或位高者的功德。《太平广记.卷二四一.王承休》:「陛下千年膺运,一国称尊,文德武功,经天纬地。」

文德武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词汇,它由“文”和“武”两个部分组成,“文”强调的是文化、教化、文治等非军事手段;而“武”则指代军事力量、战争行为。这两个词的结合使用,体现了在古代中国对于国家治理与外交策略中所追求的一种平衡:既注重通过礼仪教化、经济建设等方式来维护和扩大国家影响,也不排斥必要的武力手段以捍卫国家利益。

详细解释:

  • :代表了文化教育、政治智慧及和平交往等非军事活动。古代中国的“文”更多体现在仁政、礼治、“德治”等方面。
  • :强调的是军事实力和战斗技能,通常包括军队建设、战争策略等。

综上所述,《文德武功》整体而言是一种融合了以柔克刚与刚中有柔的智慧治国理念。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人对于治理国家的一种理想状态——既能够通过教化来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又能在面对外部威胁时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来保护国家的安全。

造句:

  1. 在古代中国的统治者看来,《文德武功》不仅是一种战略选择,更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双轨机制。
  2. 汉武帝既通过发展经济、加强中央集权等“文”的手段扩大了汉朝的影响范围;又通过北伐匈奴等军事行动展现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
  3. 在宋朝时期,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教化民众、提高文化水平的政策,同时也不放弃在边疆进行有效的防御和反击。
  4.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一方面大力整顿官僚体系、打击腐败现象;另一方面则加强海防建设,抵御倭寇侵扰。
  5. 清朝初期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增强了国家实力的同时,在东南沿海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军事行动以巩固边疆安全。

这些例子展示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德武功》作为治国理念的应用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分词解释

wén

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2 刺画花纹:~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7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9 温和:~火。~静。~雅。10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科。13 掩饰:~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15 姓。

1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品~。公~。~行。道~。~性。~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才兼备。度~量力。~高望重。2 心意,信念:一心一~。3 恩惠:~施。~泽(德化和恩惠)。~惠。感恩戴~。4 姓。

1 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装。~器。~警。~林。~坛。~生。~旦。~丑。~净。~举。2 勇猛,猛烈:英~。威~。~断。~士。~夫。3 半步,泛指脚步:步~。踵~。行(xíng )不数~。4 姓。

gōng

1 劳绩,成绩,与“过”相对:~勋。~绩。论~行赏。徒劳无~。~德无量(liàng )。~成不居(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2 成就,成效:成~。~能。~亏一篑。事半~倍。急~近利。3 物理学上指用力使物体移动的工作,等于力乘移动的距离:~率。4 本领,能耐:~夫。~底。~力(a.功夫和力量;b.功效)。~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