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一的拼音、解释、组词

尺一的简介:

chǐ yī
1.亦称"尺一牍"﹑"尺一板"。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故称天子的诏书为"尺一"。 2.指书信。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皇帝的诏版长一尺一寸,故称天子诏书为「尺一」。《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尺一选举,委尚书三公,使褒责诛赏,各有所归,岂不幸甚!」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杨秉耿介于灾异,陈蕃愤懑于尺一,骨鲠得焉。」

2. 书信。《喻世明言.卷一一.赵伯升茶肆遇仁宗》:「多谢贵人修尺一,西川制置迳相投。」

《尺一》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通常出现在一些古典文献或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根据古籍记载和语境分析,“尺一”一般指的是长度单位“一尺”,古代的长度计量单位,即16.95厘米(公制)。在某些情境下,它也可能象征性地代表公正、公平或是某种传统礼仪的形式。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封建社会时期,“尺”是一个重要的度量衡单位。不同的朝代对“尺”的具体长度有所调整,但“一尺”作为固定表达形式,在各类典籍中多次出现。
  • 象征意义:“尺一”有时被赋予了公正、公平的象征意义,特别是在古代文献中提到的一些重要诏书或官方文书上使用此词时。

造句

  1. 在古代,每当颁布新的法律条文或诏令时,都会以“尺一”的长度作为标准,确保其公正性和权威性。
  2. 古代官员交接之时,会相互交换写有“尺一”图案的信物,象征着权力与责任的传承。
  3. 《史记》中记载:“尺一诏书”,指的就是秦始皇所下的诏书,要求全国统一度量衡制度。
  4. 这个传统的节日里,人们会用一根刻有“尺一”图案的木棍来测量田地,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5. 现在我们常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话源自古代度量衡的概念,用来比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请注意,“尺一”作为特定历史文化和语境下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以上造句主要基于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而创作,实际应用时需根据具体语境进行调整。

分词解释

chǐ,chě

1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亦称“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今三尺等于一米):~素(a.一尺长的白绢,借指小画幅;b.书信)。~短寸长。~牍。2 量长度的器具:竹~。3 像尺的东西:铁~。仿~。戒~。4 形容微少或短小:~布。咫~天涯。

1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2 纯;专:专~。~心~意。3 全;满:~生。~地水。4 相同:~样。颜色不~。5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7 乃;竞:~至于此。8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9 或者:~胜~负。10 初次:~见如故。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