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东风的拼音、解释、组词
马耳东风的简介: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东风吹过马耳边,瞬间消逝。比喻充耳不闻、无动于衷。语本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耳边风」、「秋风过耳」
2.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据《全唐诗.卷一七八.李白》引)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1>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2>射3>马耳。鱼目亦笑我,请与明月同。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折杨皇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注解〕 (1) 不直:没什么价值。直,通「值」,抵得上。 (2) 东风:春风。 (3) 射:吹掠。
3. 「马耳东风」原作「东风射马耳」,意指东风吹过马耳边,瞬间消逝。见于唐代诗人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典源节录的大意:在北窗下吟诗作赋尽谈些风花雪月的事情,说得再多也不比一杯水来得有价值。世间的人听到这些都转头就走,就像东风吹过马耳,瞬间消逝无踪,起不了任何作用,比喻充耳不闻、无动于衷。亦可省作「东风马耳」,例如:宋代诗人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诗一○首之八:「栗里归来窗下卧,香山老去病中诗。东风马耳尘劳后,半夜鸡声睡熟时。」而「马耳东风」则见于宋代苏轼〈和何长官六言次韵〉诗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绝色,无人谁与为容。说向市朝公子,何殊马耳东风。」指的正是对事情漠不关心。
1. 比喻对事情漠不关心。宋.苏轼〈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之五:「说向市朝公子,何殊马耳东风。」
《马耳东风》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听进耳朵里的风声,但并不放在心上,即听见而不做任何反应或回应的意思。这个成语出自宋代洪迈所著的《容斋随笔》,原文中说:“东边来风,马耳其出而弗闻也。”意思是来自东方的风从马的耳朵旁吹过,马并没有听到。
详细解释: - 出处: 宋·洪迈 《容斋随笔》卷一 - 结构: 主谓式成语 - 语法功能: 可作谓语、定语;用于形容人对某些事情毫不在意。 - 用法提示: 多用来形容那些听而不闻,不予理会的人或行为。
造句
- 小张对外面传来的流言蜚语总是置之不理,《马耳东风》地听着就算了。
- 老李为人圆滑世故,在同事背后议论纷纷时总能《马耳东风》,不被外界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对于朋友的建议,他只是一笑置之,并没有认真考虑,真可谓《马耳东风》。
- 会议结束后,大家都对那个提议表示了意见,只有小刘依旧《马耳东风》,仿佛什么都没听见。
- 面对批评和建议,我们应该虚心接受而不是《马耳东风》,这样才可能不断进步。
分词解释
mǎ
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2 大:~蜂。~勺。3 姓。ěr
1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背(bèi)。~垂。~鬓厮磨(mó)。~穴。~聪目明。~濡目染。2 像耳朵的东西:木~。银~。3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房。鼎~。4 听说:~闻。~软。~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5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6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dōng
1 方位词,日出的方向,与“西”相对:~方。~经(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或经线)。~山再起(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付诸~流。2 主人(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股~。~道主(泛指请客的主人,亦称“东道”、“作东”)。3 请客出钱的人:作~。4 姓。fēng,fěng
1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3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5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7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