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的拼音、解释、组词
胡人的简介:
hú rén
1.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隋唐时亦特指中亚粟特人。后泛称外国人。
1.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隋唐时亦特指中亚粟特人。后泛称外国人。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对北方异族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文选.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唐.王昌龄〈胡笳曲〉:「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也称为「胡儿」。
词语《胡人》详解
释义:
- 原指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 古代汉族人对这些北方、西方及中亚各族的统称,包括匈奴、鲜卑等众多族群。
- 泛指外国人或外国血统的人。 在不同历史时期,“胡”可指代不同的外族,随着文化融合与交流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来源:
“胡人”的概念最早源自《左传·昭公十二年》:“自昔以来,戎狄是膺,荆舒是惩,故为我敌。”这里提到的“戎狄”,在某些文献中常被解释为对北方、西部游牧民族的一种泛指。
演变:
随着历史的发展,“胡人”的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到了汉唐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及文化交流加强,与中原地区交往频繁的外族如西域各民族等也被广泛称为“胡”。这一时期的“胡”更多地带有开放和包容的文化色彩,强调的是文化差异而非敌对。
五个造句
-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以兼收并蓄著称的伟大文明,在与胡人的交往中不断融合和发展。
-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许多胡商、胡姬,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这幅壁画上的骑马人就是典型的胡人形象,他们身着异域服饰,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风貌。
-
唐朝时期,众多胡人在长安城内经商定居,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使当时的长安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
在古代中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胡人的描述和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与理解。
以上五个句子不仅体现了“胡人”这一词汇的丰富含义,还展示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文化背景下的多种表现形式。
分词解释
胡
hú
1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人。~服。~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椒。~瓜(黄瓜)。~琴。~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 乱,无道理:~来。~闹。~吹。~言乱语。4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取禾三百廛兮?”5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须。6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7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 姓。
人
rén
1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2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3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