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庐三顾的拼音、解释、组词
茅庐三顾的简介:
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同“草庐三顾”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三顾茅庐」。见「三顾茅庐」条。
2. 此处所列为「三顾茅庐」之典源,提供参考。 ◎1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据《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引)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1>,猥自枉屈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3>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4>。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闲,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注解〕 (1) 卑鄙:地位卑微低贱。自谦之词。 (2) 猥自枉屈:委曲贬低自己的身分。猥,音ㄨㄟˇ。 (3) 咨:音ㄗ,通「咨」,商量、询问。 (4) 驱驰:奔走效力。 ◎2《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3. 此处所列为「三顾茅庐」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东汉末年天下纷乱,打著「复兴汉室」名号起兵的刘备,在屯田新野时,从徐庶口中得知避居在南阳隆中的诸葛亮是个能人,于是前去拜访,一连去了三次,才见到人。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提到了这件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刘备不顾身分,一连三次专程拜访的诚心,终于感动诸葛亮答应出山替他奔波效力。后来「三顾茅庐」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对贤才真心诚意的邀请、拜访。
1. 比喻敬贤礼士,诚意邀请。参见「三顾茅庐」条。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不肯去兰省,一朝登北阙,便想这茅庐三顾到南阳。」
《茅庐三顾》这个词语,源自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具体描述的是三国时期刘备三次亲自拜访诸葛亮(字孔明)的故事,表达了刘备对人才的渴求和诚心诚意的态度。
详细解释
- 背景:在汉末的乱世中,虽然曹操统一了北方,并自封为魏王,但南方的刘表、孙权与西南地区的刘备则各自割据一方。诸葛亮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在隐居于湖北襄阳附近的一座茅庐里时,受到了刘备三次拜访。
- 故事:根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益州豪强,微亮,有以富人之资,锐兵简将,与曹操争天下。”后来,刘备听说了诸葛亮的名声,认为他就是自己寻找多年的人才。于是,不顾路途遥远和天气恶劣,在多次邀请未果后,亲自前往茅庐拜访。通过这次访问,两人讨论了许多关于政治、军事及治国理念的话题,并最终确立了合作的关系。
- 意义:这个典故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真心诚意地多次拜访他人以求得对方帮助或赏识的情景。
造句
- 在招聘会上,他不仅主动寻找人才,还亲自登门拜访,这种“茅庐三顾”的精神让他成功招募到了几位关键的员工。
- 对于那些具有潜力但尚未被发现的人才来说,有时候需要的是一个愿意花时间深入了解并给予机会的领导者,“茅庐三顾”往往能够打开新的大门。
- 为了获得投资人的支持和建议,创业者们常常采用“茅庐三顾”的策略,不断向潜在投资者展示自己的项目,并争取理解和支持。
- 在科研领域,科学家们也需要像刘备那样,“茅庐三顾”,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共同攻克难题。
- 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或企业挑战时,领导层往往需要采取“茅庐三顾”的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以确保决策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