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鼓的拼音、解释、组词

太平鼓的简介:

tài píng gǔ
1.打击乐器。舞蹈时用。在一个带长柄的铁圈上蒙以羊皮或驴皮﹐饰以彩画﹐柄上缀十馀小铁环﹐用细长鼓槌敲击﹐即发出咚咚铮铮的声响。参阅清王夫之《杂物赞》﹑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太平鼓》。 2.民间舞蹈。表演时一边击太平鼓﹐一边舞蹈或演唱。按唐张祜《周员外出双舞柘枝妓》诗云:"画鼓拖环锦臂攘﹐小娥双换舞衣裳。"是唐时已有此类舞蹈。宋代民间有鼓笛拍板演唱﹐名"打断"﹐政和初年禁用鼓板唱北曲﹐民间改名曰:"太平鼓"。明清时民俗﹐春节期间﹐使儿童挝鼓跳舞﹐歌"太平年"﹐为迎年之乐﹐亦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乐器名。满、蒙、汉打击乐器,也称为「单鼓」、「羊皮鼓」。用铁为框,蒙以兽皮,鼓面略呈团扇形,底下有数枚小铁环,有的鼓面画有人物花草,鼓框衬以绒球或花生穗。旧时常用于春节时,或祭祀、跳神等活动,以祈太平,故名。唐代已有,宋代称为「打断」。

2. 流行于北京、河北、东北、陕西、宁夏等地,表演时左手持鼓柄,右手执鼓鞭,敲击鼓面,并同时震动铁环作响,一面舞蹈或演唱,各地跳法不同。此种表演形式,也称为「太平鼓」、「太平鼓舞」。

太平鼓》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打击乐器,常用于民间庆祝活动和节庆表演中。这种鼓因其音色饱满、节奏明快且富有感染力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太平鼓通常为圆形或扁圆形,两端蒙以兽皮或其他材料制成的鼓面,鼓身用木板或其他坚固材料制成,并有弦系固定,以便演奏者能够使用双臂进行摇动,产生独特的声响。

详细解释

  • 名称由来:“太平”在古代多用于祝福语,寓意天下安宁、和谐幸福;“鼓”的作用在于通过声音传达情感与信息。
  • 演奏方式:通常由两人或多人共同演奏,一人负责敲击一面鼓面产生节奏,另一人则摇动鼓身,使鼓两端的皮面交替振动发出声音。有时也有人同时使用左右手分别击打不同部位以增加音色的变化。
  • 文化背景与意义太平鼓不仅是娱乐活动的一部分,在很多地区还被用于祈福、驱邪等传统民俗活动中。

造句示例

  1.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艺术家们用《太平鼓》敲出喜庆的节奏,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表演。
  2. 随着阵阵《太平鼓》声响起,人们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盛世,感受到了那份久违的文化魅力。
  3. 为了庆祝丰收节的到来,《太平鼓》成为了农民们欢聚一堂、共享喜悦的重要道具之一。
  4. 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打《太平鼓》,不仅锻炼了身体还了解了不少传统艺术知识。
  5. 在乡村文化节开幕式的舞台上,一群活力四射的年轻人手持《太平鼓》,表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场秀。

分词解释

tài

1 过于:~长。2 极端,最:~甚。~平。3 高,大:~空。~学。4 很:不~好。5 身分最高或辈分更高的:~老伯。~夫人(旧时尊称别人的母亲)。

píng

1 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地。~面。~原。2 均等:~分。~行(xíng)。抱打不~。公~合理。3 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列。~局。~辈。4 安定、安静:~安。~服。5 治理,镇压:~定。6 抑止(怒气):他把气~了下去。7 和好:“宋人及楚人~”。8 一般的,普通的:~民。~庸。~价。~凡。9 往常,一向:~生(a.从来;b.终身)。~素。10 汉语四声之一:~声。~仄。11 姓。12 〔~假(jiǎ )名〕日本文所用的草书字母。13 古同“评”,评议。

1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乐(yuè)。~角(jiǎo)。大~。2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石~。3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吹。~噪。4 发动,使振作起来:~励。~动。~舞。一~作气。5 高起,凸出:~包。~胀。6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