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变的拼音、解释、组词
土木之变的简介:
tǔ mù zhī biàn
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的事件。1449年,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攻明。宦官王振挟持英宗率军五十万亲征。至大同,闻前方败讯,即惊慌退却,于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也先追及,明军大败,英宗被俘,王振死于乱军之中。
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的事件。1449年,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攻明。宦官王振挟持英宗率军五十万亲征。至大同,闻前方败讯,即惊慌退却,于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也先追及,明军大败,英宗被俘,王振死于乱军之中。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西元1449),英宗信宦官王振的意见,率领大军亲征也先,于土木堡兵败被俘,兵士死伤惨重。史称「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与明朝中期著名将领、权臣瓦剌(蒙古族部落之一)关系密切。此事件发生于明代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当时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在土木堡遭到重创,被俘虏,史称“土木之变”。这次战役对明朝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导致了明朝中期政治的动荡和一系列连锁反应。具体事件如下:
- 背景:明朝自建立以来长期与北方的瓦剌部落处于紧张关系之中。
- 经过: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试图通过武力解决边患问题。公元1449年,他亲自率领大军征讨瓦剌,在土木堡遭遇伏击后被俘虏,明朝由此进入了长达八年的“夺门之变”时期。
- 结果:明英宗被俘虏回国后,由弟弟朱祁钰即位(史称景泰帝),朱祁镇在景泰年间被幽禁。直到景泰八年(1457年),“南宫复辟”,朱祁镇重获自由并重新登上皇位。
下面提供五个使用“土木之变”的句子:
- 明英宗的亲征瓦剌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标志着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
- 在土木堡一役中,明军遭遇了自成吉思汗以来罕见的惨败。
- 由于土木之变后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导致了一系列政治危机和经济萧条。
- 历史学家在分析“土木之变”的原因时指出,明朝军事体制存在诸多问题。
- 土木堡之战不仅是明军的一次失败,更是对整个明朝实力的重大打击。
分词解释
土
tǔ
1 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壤。黄~。2 疆域:国~。领~。3 本地的,地方性的:故~。4 民间生产的(区别于“洋”):~方(民间流传的药方,亦称“偏方”)。5 不合潮流:~气。6 未熬制的鸦片:烟~。7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8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族。9 姓。
木
mù
1 树类植物的通称:树~。乔~。灌~。~石(树木和石头,喻没有知觉和情感的东西)。缘~求鱼。2 木料、木制品:~材。~器。~刻。~匠。~已成舟。3 棺材:棺~。4 质朴:~讷(朴实迟钝)。5 呆笨:~鸡。6 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麻~。7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8 姓。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变
biàn
1 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变化;改变:情况~了。~了样。2 变成:沙漠~良田。后进~先进。3 使改变:~废为宝。4 能变化的;已变化的:~数。~态。5 变卖:~产。6 变通:通权达~。7 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变化:事~。政~。8 指变文:目连~。9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