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生取义的拼音、解释、组词

释生取义的简介:

shì shēng qǔ yì
犹言舍生取义。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舍生取义」。见「舍生取义」条。

2. 此处所列为「舍生取义」之典源,提供参考。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 此处所列为「舍生取义」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舍生取义」原作「舍生取义」,这句成语出自《孟子》。《孟子.告子上》有一段话,提到孟子对利、义的辨别,他用「生」来代表私利,用「义」来代表公益。为了让世人了解有时候利、义是不能两存的,所以他用鱼和熊掌来做比喻,孟子说鱼和熊掌都是人们喜欢吃的珍馐,但是万一不能兼而有之,那只好舍鱼而取熊掌了。利和义也是一样,二者往往是相互冲突。这时候,孟子要世人注意公益是凌驾在私利之上的。生命虽然是私利的极致,但是为了国家社会的利益,也是可以舍弃的。对每个人来说,活著当然是大家的希望,但是有些事的重要性却超过生命,为了这些事,我们不应苟且偷生。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厌恶的,但是有些事却更叫人厌恶,为了这些事,我们也应挺身除恶。儒家独善其身的目的在于兼善天下,修己的目的在于安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把群众利益摆在个人之上的一套修身哲学,所以孟子要人「舍生取义」的道理就不难了解了。成语中「义」字的内涵,可以扩大为仁义道德、美善真理、理想抱负等。

关于“释生取义”这个词语,实际上在汉语的标准词汇中,并没有这样的说法或词条。可能是表述上出现了一些偏差或者误解。因此,我将为您解析一个可能相似的意思:“舍生取义”,这是源自《孟子·告子上》的一句名言。

解释

“舍生取义”出自古代中国著名学者孟子的著作,其含义是指为了正义或大义而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这里的“生”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义”则是指道德、正义、公理等超越个体生命的抽象价值。“舍生”是放弃、牺牲之意。

造句

  1. 在面对国家危难时,他毅然决定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
  2. 面对不公,小李选择舍生取义,不顾个人安危揭露真相,希望正义能够得到伸张。
  3. 舍生取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为国家、民族利益而牺牲的英雄人物。
  4. 小明在得知朋友因病急需手术但无力承担高昂费用时,毅然决定用自己的积蓄帮助他,体现了舍生取义的精神。
  5. 作为一名医生,面对疫情她毫不犹豫地选择舍生取义,坚守一线岗位,尽自己的力量守护大家的生命健康。

以上句子中的“舍生”和“取义”的使用是对原文思想的延伸应用,并非直接出自“释生取义”。希望这些解释与例子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如果有其他具体需求或想要了解更多,请随时告知。

分词解释

shì

1 解说,说明:解~。注~。~文。~义。2 消除,消散:~疑。~怨。涣然冰~(像冰融化了一样,嫌隙和疑虑都完全消除)。3 放开,放下:~放。保~。手不~卷。4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氏。~教。~子(和尚)。~藏(zàng )(佛教经典的总汇,分经、律、论三藏,包括汉译佛经和中国的一些佛教著述)。~典。

shēng

1 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诞~。滋~。~长。2 造出:~产。3 活的,有活力的:~存。~命。~物。~机。出~入死。舍~取义。4 有生命的东西的简称:众~。丧~。卫~。5 生活,维持生活的:~计。~意。6 整个生活阶段:一~。平~。今~。7 发出,起动:~病。~气。~效。~花之笔。谈笑风~。8 使燃料燃烧起来:~火。9 植物果实不成熟:~瓜。10 未经烧煮或未烧煮熟的:~饭。~水。11 不熟悉的,不常见的:~疏。~客。~字。陌~。12 不熟练的:~手。13 未经炼制的。~铁。14 硬:态度~硬。~吞活剥。15 甚,深:~怕。~疼。16 正在学习的人:学~。门~。17 有学问或有专业知识的人:儒~。医~。18 传统戏剧里扮演男子的角色:小~。老~。武~。19 词尾:好~休养。20 姓。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3 情谊:~气。恩~。~重如山。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5 指认为亲属的:~父。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