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的拼音、解释、组词

士人的简介:

shì rén
1.士大夫;儒生。亦泛称知识阶层。 2.人民;百姓。 3.士卒;将士。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泛称研究学问或有学问的人。《孔子家语.卷一.五仪解》:「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文选.范晔.宦者传论》:「汉兴仍袭秦制,置中常侍官,然亦引用士人以参其选。」

2. 男子的通称。

3. 人民、百姓。《后汉书.卷七五.袁术传》:「今孤以土地之广,士人之众,欲徼福于齐桓,拟迹于高祖,可乎?」

词语详解:士人

一、基本含义 “士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的人的一种称谓。在中国古代社会,士人通常是读书人,特别是那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或在私人领域从事学术研究、教育事业的人。

二、特征与地位 1. 文化水平高:士人通常受过较好的教育,有一定的文化和知识积累。 2. 道德品质好: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士人不仅要求学识渊博,还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 3. 社会地位较高:历史上,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的士人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望和社会地位。

三、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士人”的概念虽然有所变化,但仍保留着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它既涵盖了具有高尚情操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士,也包括了各行各业中致力于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优秀人才。

造句

  1. 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品德高尚,真是一位真正的士人。
  2. 古代中国的文人士子常常以诗词歌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志向。
  3. 作为一个当代的士人,她坚持独立思考,并勇于发表不同意见。
  4. 在那个时代,大多数士人都梦想着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5. 他从小立志成为一位有德行的士人,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造句展示了“士人”这一词语从古代到现代的不同应用场景及其内涵的延续性。

分词解释

shì

1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族。~大夫。2 旧时指读书人:~子。~民。学~。3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女。4 对人的美称:志~。烈~。女~。5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兵。~卒。~气。6 称某些专业人员:医~。护~。7 姓。

rén

1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2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3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