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三旗的拼音、解释、组词
上三旗的简介:
shàng/shǎng sān qí
1.清顺治后,将皇家军队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镶黄﹑正黄﹑正白称为"上三旗",为皇帝亲兵。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宗室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合称"满洲八旗"。
1.清顺治后,将皇家军队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镶黄﹑正黄﹑正白称为"上三旗",为皇帝亲兵。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宗室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合称"满洲八旗"。
- AI解释
《上三旗》是清朝时期八旗制度中最为尊贵的三个旗,分别为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这几个旗的旗主大多为皇帝的亲族或重臣,享有特权和优待。
详细解释:
- 镶黄旗:位于八旗中央位置,地位最高,是皇族专用,一般只有皇室成员可以入籍。
- 正黄旗:同样属于皇族专属,拥有与镶黄旗相同的地位,但其成员构成可能稍有不同。
- 正白旗:尽管地位也很高,但它属于非皇族的显贵家族。此旗也是由皇帝赏赐给功臣、重臣。
造句:
- 在清代八旗制度中,镶黄旗和正黄旗是上三旗,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 虽然正白旗成员都是皇族之外的显贵,但他们的地位依然比普通百姓要高很多。
- 清朝皇帝经常从上三旗中选拔官员,因为他们被认为是忠诚可靠的人选。
- 由于镶黄旗是皇帝家族专用的,因此其成员在朝廷中的地位远超其他旗的贵族。
- 正白旗虽然不是皇族专属,但它的成员也多为功臣和重臣,因此能够享受到一些特权待遇。
分词解释
上
shàng,shǎng
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边。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古。~卷。3 等级和质量高的:~等。~策。~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4 由低处到高处:~山。~车。~升。5 去,到:~街。6 向前进:冲~去。7 增加:~水。8 安装,连缀:~刺刀。~鞋(亦作“绱鞋”)。9 涂:~药。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课。~班。11 拧紧发条:~弦。12 登载,记:~账。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桌~。组织~。14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来。锁~。选~代表。15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年纪。16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三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旗
qí
1 用布、纸、绸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标识,多是长方形或方形:~子。~帜。~号。~舰。~手。2 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共分八旗,后又建立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特指属于满族的:~人(满族人)。~籍。~袍。3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相当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