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口的拼音、解释、组词

尺口的简介:

chǐ kǒu
1.指婴儿。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婴儿。《资治通鉴.卷五九.汉纪五十一.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以袁绍之故,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及其家尺口以上五十余人。」

在古代汉语中,“尺口”一词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并没有被收录在中国的一些主要辞书如《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中。但是根据一些文史资料和文献中的记载推测,“尺口”可能指的是:

  1. 量具之口:在古代,人们用竹制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尺进行长度测量时,在每根尺度的一端开有一个孔洞,以便于对齐参照或挂置。这个孔洞可以理解为“尺口”。

  2. 容器开口处:也有观点认为,“尺口”可能是指某种容器的开口部分。

由于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并且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用法记录,以下提供5个基于上述推测的造句:

  1. 古代工匠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在制作尺子时,会在每个刻度处开一个小孔作为标记点,我们称之为“尺口”。

  2. 在古代文人雅士的书房中,常常会摆放各式各样的量具,其中就有许多不同材质和用途的尺子,而这些尺子的一端都开有一个小小的“尺口”,方便测量。

  3. 修复古籍时,需要使用专门的特制工具来揭开书页封皮,有些工具在设计上模仿了古代尺子的“尺口”功能,用来精准定位。

  4. 在古老的文献记载中提到一种特殊的容器被称为“尺口瓶”,这种瓶子的一端有一个开口,其形状和尺寸与某种测量工具相似。

  5. 现代考古学家在研究古代器具时发现了一些刻有计量单位且一端开孔的器物,推测它们可能是用于特定用途的“尺口”量具。

请注意,“尺口”的具体含义以及使用场景可能需要更多背景信息才能确定。以上造句是基于对古汉语中类似词汇的理解所做的推测性描述。

分词解释

chǐ,chě

1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亦称“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今三尺等于一米):~素(a.一尺长的白绢,借指小画幅;b.书信)。~短寸长。~牍。2 量长度的器具:竹~。3 像尺的东西:铁~。仿~。戒~。4 形容微少或短小:~布。咫~天涯。

kǒu

1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2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3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4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5 破裂的地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