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书的拼音、解释、组词
子弟书的简介:
zǐ dì/tì/tuí shū
清代曲艺形式。因创始于满族八旗子弟,故名。曾流行于北京和东北各地。清乾隆年间形成,清末衰亡。有东城调、西城调两大流派。表演时以八角鼓击节。对单弦、东北大鼓等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清代曲艺形式。因创始于满族八旗子弟,故名。曾流行于北京和东北各地。清乾隆年间形成,清末衰亡。有东城调、西城调两大流派。表演时以八角鼓击节。对单弦、东北大鼓等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一种流行于清代的曲艺。是乾隆期间满族八旗子弟所创。说唱体材多取明、清小说、戏曲和当时社会故事。其兴盛期间不长,清末时已衰落,但对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曲种,颇有影响。
《子弟书》,是中国传统的曲艺形式之一,属于说唱艺术的一种。它起源于清代中叶,是北京地区特有的民间曲艺形式,流行于北方一带。《子弟书》主要以叙事为主,内容广泛,既有历史故事、传说、寓言等,也有日常生活场景的描述,其语言通俗易懂,旋律优美,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详细解释
- 起源:《子弟书》得名于其最初的表演者多为贵族或富家子弟。最初是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出现的。
- 内容特点:以讲故事的形式为主,通过曲艺的方式表达和传承历史文化、道德教化等内容。
- 音乐特色:旋律较为抒情流畅,有别于其他说唱艺术,其伴奏多使用三弦等传统乐器。
- 文学价值:不仅是一门表演艺术,也是一种文学形式。它在语言上追求平仄的自然,注重韵律和意境。
造句
- 这部《子弟书》里讲的是一个古代英雄的故事,很有趣。
- 老张从小就听长辈讲述《子弟书》,他对这些传统曲艺有着深厚的感情。
- 在那个寒冷的冬夜,围炉听老一辈讲《子弟书》是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 《子弟书》里的很多故事都成了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传说。
- 每当节日里,社区都会邀请老师来教大家唱《子弟书》,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这些句子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子弟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和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分词解释
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
弟
dì,tì,tuí
1 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兄~。2 亲戚或亲族间辈分相同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表~。堂~。3 称同辈比自己年纪小的男性:老~。师~。4 学生对老师自称或别人指称:~子。徒~。5 古同“第”,次序。6 古同“第”,但。
书
shū
1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2 信:~信。~札。~简。~函。3 文件:证~。说明~。4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5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6 字体:草~。隶~。楷~。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