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蒸日盛的拼音、解释、组词

蒸蒸日盛的简介:

zhēng zhēng rì shèng
蒸蒸:上升、兴盛的样子。一天比一天上升发展。形容事业一天天向上发展。同“蒸蒸日上”。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蒸蒸日上」。见「蒸蒸日上」条。

2. 此处所列为「蒸蒸日上」之典源,提供参考。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一三.世宗停止浙江乡会试》雍正四年,世宗以浙人查嗣庭、汪景祺诗文悖逆,风气恶薄,停止浙江士子乡会试。六年,经李卫、王国栋、王兰生等奏称:两浙人士,省愆1>悔过,士风丕变,谕准照旧应试。前后三年,浇漓2>尽革,况今涵濡3>圣泽几二百年,宜风气蒸蒸日上也。 〔注解〕 (1) 省愆:音ㄒ|ㄥˇ ㄑ|ㄢ,反省过失。愆,过错。 (2) 浇漓:人情、风俗淡薄。 (3) 涵濡:比喻承受德泽之浸渍润泽。

3. 此处所列为「蒸蒸日上」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蒸蒸日上」的「蒸蒸」原作「烝烝」,见于《诗经.鲁颂.泮水》:「烝烝皇皇,不吴不扬。」是兴盛发展的意思。「蒸蒸日上」这句话则见用于陈康祺的《郎潜纪闻》。陈康祺(西元1840∼?),清浙江鄞县人,字均堂。同治十年进士,累官刑部员外郎。后任江苏昭文知县。罢官后家居苏州,熟谙清代掌故。所著《郎潜纪闻》是一部取材丰富、内容广泛的史料笔记,为陈康祺利用公余闲暇时间写成,书中内容多辑录清代的轶事、风土民情,可补充正史的不足之处,对于研究清代的历史提供了不少珍贵的资料。在〈世宗停止浙江乡会试〉一节中,记述了雍正四年的时候,因为浙江人查嗣庭、汪景祺的诗文有悖逆朝廷之意,皇帝认为浙江一带民风恶劣,于是下令禁止浙江士人参加各级科举考试。这样的情形持续两年之后,李卫、王国栋、王兰生等人上奏表示:浙江一带的士子已经反省自己的过错,风气完全改变,正在不断地进步发展之中,请皇帝下诏让浙江士子恢复参加科举。原文中「蒸蒸日上」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事物不断地进步发展。

蒸蒸日盛》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事物一天比一天兴盛、繁荣或事业一天天进步、发展。这个成语中的“蒸”是渐进上升的意思,“日”表示每一天,“盛”则指茂盛或繁盛。“蒸蒸日上”的说法与之相近,意为一天比一天好。

详细解释

  • 字面意义:形容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得越来越兴盛。
  • 引申义:可以用于描述各种各样的情况,如经济、事业、文化等各个领域中逐步繁荣和发展的状态。也可以用来形容个人或团队的进步与成长。

造句

  1. 自从企业实施了新的管理策略后,公司的业绩蒸蒸日盛
  2. 这家书店自开业以来顾客络绎不绝,现在更是蒸蒸日盛,成为当地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
  3.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团队的技术水平和项目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可以说我们的事业发展得蒸蒸日上。
  4. 他的事业从一个小的作坊开始,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企业,可以说是蒸蒸日盛
  5.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周边的小镇经济逐渐活跃起来,当地的小店生意也是一天比一天好,呈现出蒸蒸日盛的趋势。

这些例子展示了“蒸蒸日盛”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和意义。

分词解释

zhēng

1 热气上升:~汽。~腾。~发。~气(液体或固体因蒸发沸腾或升华而变成的气体)。~馏。云~霞蔚。~~日上。2 用水蒸气的热力把东西加热或使熟:~饼。~饺。~笼。3 古代以麻秸、竹木制成的火炬:~烛。4 细小的木柴。

1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称“太阳”):~月星辰。~晷(guǐ)(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2 白天,与“夜”相对:~班。3 天,一昼夜:多~不见。今~。~程。4 某一天:纪念~。5 计算工作的时间单位,通常以八小时或六小时为一个工作日。6 时候:春~。往~。7 每天,一天一天地:~记。~益。8 特指“日本国”。

shèng,chéng

1 兴旺:兴~。繁~。旺~。~世。~衰。茂~。全~时期。2 炽烈:年轻气~。~怒。~气凌人。3 丰富,华美:~产。~宴。~装。4 热烈,规模大:~大。~况。~典。~举。5 广泛,程度深:~传(chuán)。~行(xíng )。~赞。~名。~夏。6 深厚:~意。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