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德的简介:

sān dé
1.三种品德。随文而异。 2.即三老。 3.指狐的三种特性。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三种品德。《书经.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2. 具有至德、敏德、孝德的三长老。《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任善不敢臣三德。」汉.戴德.注:「三德,三老也。」

三德》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君子应该具备的三种道德品质。这些品德在古代社会中被视为个人修养和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三德”包括:

  1. 智(知):指知识、智慧和理解力。这不仅限于学术知识,还包括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个人判断的能力。
  2. 仁(恩):强调对他人的关怀、同情与善良,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稳定。
  3. 勇(勇):体现为勇气和果敢。不仅是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的勇敢行动,也包括在维护正义、道德原则方面不妥协的精神。

下面提供五个句子来帮助理解“三德”的含义:

  1. 作为领导者,他始终以《三德》为行为准则,努力提升自身智慧、仁慈与勇气。
  2. 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保持“智”是关键,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同时展现“仁”,则能赢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3. 面对挑战,我们不仅要依靠个人的勇敢(勇),还要学会用智慧和同情心去解决问题。
  4. 三德》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成为一个智、仁、勇兼备的人。
  5. 教育孩子时,父母应当注重培养他们具备“三德”,让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些句子旨在从不同角度展示如何在个人成长和行为中体现《三德》的内涵,以及其重要性。

分词解释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1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品~。公~。~行。道~。~性。~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才兼备。度~量力。~高望重。2 心意,信念:一心一~。3 恩惠:~施。~泽(德化和恩惠)。~惠。感恩戴~。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