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丁的拼音、解释、组词

地丁的简介:

dì/de dīng/zhēng
1.土地税和劳役税的合称。旧制田赋分夏税﹑秋粮,丁赋有市民﹑乡民﹑富民﹑佃民﹑客民等,区分为上中下则,清代合而为一。 2.指紫花地丁或蒲公英。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紫花地丁》;又《菜二.蒲公英》。 3.即佃户。参见"地客"。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地租与人口税的合称。《六部成语注解.户部》:「地丁:民间地亩丁口向例、每年由地方官照算升征钱粮,自康熙年间圣祖特恩、将丁口并入地亩一总征收,从此不再加丁赋著为例。」

地丁》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少见,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它通常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赋税制度。

地丁定义

  • 地丁:是古代中国实行的一种赋役制度,包含了“地”和“丁”两种税收。“地”是指土地税(田赋),而“丁”则是指人头税或徭役。这种制度要求按人口及土地的多少向农民征税。

历史背景

在中国历史上,地丁税作为一种较为古老的税收方式,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实行,并在明清时期有所变化和调整,成为当时征收赋税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策的变化和发展轨迹。

造句

  1. 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政府不得不改革地丁制度以适应新的社会条件。
  2. 李白曾有诗云:“天地间,有情有义,地丁两税,最是公平。”这句话表达了对古代税收制度的看法。
  3. 由于地丁的重压,很多农民被迫外出打工或逃离家乡,从而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4. 清朝末年,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政府试图通过改革赋役制度来减轻民众负担,其中就包括调整和完善地丁税制。
  5.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如何通过实施地丁制度来进行有效的财政管理。

请注意,这些句子是根据“地丁”的概念创造的,并结合了其在历史上可能的应用场景。在实际使用中,“地丁”这个词并不像现在这样常见,所以上述造句仅供参考。

分词解释

dì,de

1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心说。2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质。~壳。3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下。4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田~。~政。~主。5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区。此~。6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板。~毯。7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点。目的~。8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以处。9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境~。心~。10 底子:质~。

dīng,zhēng

1 天干的第四位,用于作顺序第四的代称:~是~,卯是卯。2 成年男子。3 人口。4 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