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制度的拼音、解释、组词

封建制度的简介:

fēng jiàn zhì dù
1.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农民(或农奴)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宣扬封建道德为主要内容。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基本的对立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或农奴)阶级。农民(或农奴)生活贫困﹐无政治权利﹐他们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一般认为中国于春秋战国之交进入封建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封建时代土地皆为天子所有,天子将它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以下有家臣、农民、农奴。如此各阶层递相隶属的社会关系,称为「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这个词汇来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是描述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政治结构。它的定义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1. 基本概念封建制度是以土地为核心的贵族统治体系,即领主对土地及其上的人和物具有绝对控制权的一种社会形态。

  2. 特征

  3. 土地所有权高度集中于少数贵族手中。
  4. 拥有土地的贵族向国王或君主效忠,并享有对其所辖领土内的臣民进行统治的权利,同时也承担一定的军事义务。
  5. 通过封赐土地的方式建立上下级关系,下级贵族又可以将土地分封给更低层级的人。

  6. 历史背景封建制度主要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至256年)形成,并在日本、西欧等地区也有类似的制度存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具体形式和运作方式有所不同。

  7. 影响与变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中央集权加强,在中国这一制度逐渐演变为皇朝直接掌控的土地分配体系,而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则进一步向科举制、文官政府等方向转变。而在西欧,封建制度在中世纪达到鼎盛后经历了逐步瓦解的过程。

下面提供五个造句:

  1. 这个时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制度开始动摇。
  2. 由于土地改革政策的实施,这个地区逐渐废除了传统的封建制度
  3. 封建制度下,农民们被迫向贵族支付高额的地租。
  4. 在研究中世纪欧洲时,他特别关注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封建制度特点。
  5. 虽然现在已不再存在正式的封建制度,但某些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模式仍然具有封建主义特征。

分词解释

fēng

1 密闭,使跟外面隔绝:~闭。密~。~口。~存。~条。~贮。~面。~底。~锁。~顶。冰~雪飘。~山育林。2 用来装信、钱等物的纸套:信~。赏~。3 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侯。~君(领有封地的贵族)。~邑。~拜(拜官授爵)。~典。~建。4 疆界:~疆。~域。~界。5 限制:故步自~。6 帝王筑坛祭天:~禅(祭天为“封”,祭地为“禅”)。7 量词,用于装封套的东西:一~信。8 姓。

jiàn

1 立,设置,成立:~立(a.开始成立;b.开始产生,开始形成)。~树(建立功业,或所建立的功业)。~国。~都(dū)。~党。~军。~交。~设。~功立业。2 造,筑:~造。~筑。修~。新~。兴(xīng)~。筹~。3 提出,倡议:~议。~策(出谋献策)。4 指中国福建省:~兰。5 北斗的斗柄所指的方位。斗柄农历每月所指的方位不同,因此“建”亦转指月份(亦称“月建”、“月尽”):大~(农历有三十天的月份,亦称“大尽”)。小~(农历有二十九天的月份,亦称“小尽”)。

zhì

1 规定:因地~宜。~定。~式。~宪。2 限定,约束,管束:~止。~裁。专~。~约。抵~。节~。~动。~海权。3 法规,制度:民主集中~。公有~。4 造,作:~造。~做。~品。~图。~革。~版。如法炮(páo )~。5 依照规定的标准做的:~钱(中国明、清两代称本朝的铜钱)。~服。6 古代帝王的命令:~诰。7 古代父母死亡守丧;守~。

dù,duó

1 计算长短的器具或单位:尺~。刻~。~量衡。2 事物所达到的境界:程~。高~。风~。3 分角的单位,一圆周角分为360度:角~。4 依照计算的一定标准划分的单位:温~。湿~。经~。纬~。浓~。5 电能的单位,一千瓦小时电量的通称。6 法则,应遵行的标准:制~。法~。7 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8 能容受的量:气~。9 考虑,打算:置之~外。10 过,由此到彼:~日。~假。欢~新春。11 量词,次:一~。再~。12 僧尼道士劝人出家:剃~(剃发出家)。1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