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的拼音、解释、组词
太学的简介:
tài xué
中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汉武帝时开始设立。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中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汉武帝时开始设立。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中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西汉设太学之始。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故养士之大者,莫大(虐)〔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更兼存心梗直,在京师太学读书。」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主要指汉代在首都设立的最高学府。西汉武帝时期正式设置太学,由博士负责教学,招收全国各郡国的优秀青年入学深造,是当时培养政治、学术人才的重要场所。
详细解释
- 起源与发展:太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官办教育体系,最初作为帝王的私人学校存在。到了汉武帝时期,在长安设立,成为面向官员子弟和社会精英开放的官办学府。
- 教学内容与制度:早期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如《诗》、《书》、《礼》等,随着历史的发展,教学内容有所扩展和变化。太学不仅注重知识传授,还强调实践能力和品德修养的培养。
- 地位影响:作为当时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之一,太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政治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关键平台。
造句
- “汉代太学成为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实现人生理想的摇篮。”
- “在太学中学习的时光,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回忆。”
- “他通过努力进入了太学,成为了众多学子羡慕的对象。”
- “太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品德和塑造人才的重要场所。”
- “古代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学者都曾就读于太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句子展示了“太学”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学生个人成长的积极意义。
分词解释
太
tài
1 过于:~长。2 极端,最:~甚。~平。3 高,大:~空。~学。4 很:不~好。5 身分最高或辈分更高的:~老伯。~夫人(旧时尊称别人的母亲)。
学
xué
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2 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校”)。~院。~府。中~。大~。上~。3 掌握的知识:~问(简称“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治~。~识。博~多才。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说。哲~。数~。小~(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