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祀的拼音、解释、组词
大祀的简介:
dà sì
1.帝王最隆重的祭祀。指祭祀天地﹑宗庙等。
1.帝王最隆重的祭祀。指祭祀天地﹑宗庙等。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最隆重的祭祀。指祭天地、上帝、太庙、社稷、先师孔子等。《周礼.春官.肆师》:「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用牲。」
《大祀》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指国家或重要机构所举行的规模宏大、庄重重要的祭祀仪式。这种祭祀活动往往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国家平安、丰收、安定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宗教意义。
解释:
- 含义:大祀通常指国家层面的重要祭礼,如皇帝亲自参与的祭天、祭地、祭祖等活动。
- 历史背景: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周朝至明清时期,这种祭祀活动是君权神授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通过这样的仪式,表明政权与神权之间的密切联系。
- 形式和内容:大祀通常包括选定日期、准备献礼(如牺牲、酒食)、安排祭坛布置、进行庄重的诵读祝文、行礼等环节。
造句:
- 古代每逢冬至,帝王都会举行一次隆重的大祀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 在古代宫廷中,大祀不仅是国家大事之一,更是皇帝展现其尊贵地位的一种方式。
- 据史书记载,每当有重大国事之时,朝廷往往会举行盛大的大祀仪式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士气。
- 尽管已不再举行传统的大祀,但这一传统依然被许多文化研究者视为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与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 虽然现代人对大祀的具体形式可能不太熟悉,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分词解释
大
dà,dài,tài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2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局。~众。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高兴。5 年长,排行第一:老~。6 敬辞:~作。~名。~手笔。7 时间更远:~前年。8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概。~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