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缄其口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缄其口的简介:
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嘴巴加了三道封条。形容说话谨慎或不说话。#语出汉.刘向《说苑.卷一○.敬慎》。
2. #汉.刘向《说苑.卷一○.敬慎》1>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2>之前,有金人3>焉,三缄4>其口,而铭5>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孔子顾谓弟子曰:「记之!此言虽鄙,而中事情。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遇祸哉!」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太公金匮》。 (2) 陛:台阶、阶梯。 (3) 金人:金属铸成的人像。 (4) 缄:音ㄐ|ㄢ,闭。 (5) 铭:刻镂。〔参考资料〕 《太公金匮》(据《意林.卷一》引)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尧居民上,振振如临深渊;舜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居民上,栗栗如恐不满;汤居民上,翼翼惧不敢息。」另可参考:《孔子家语.卷三.观周》
3. 根据西汉刘向所写的《说苑》中记载,孔子曾经前往周朝首都,参观周王的祖庙。在祖庙右边的台阶前,立了一个铜像,他的嘴被重重封住,背上刻了一段文字:「这是古时候说话最谨慎的人。要谨慎啊!谨慎啊!不要多话,话一多,失误也必定多起来。」孔子就反身告诫弟子说:「这个铜像就是在告诫人们,平日谨言慎行,不要多话,就不会招来无妄的口舌之灾。」另外在《孔子家语》和《太公金匮》也记录了这件事。后来「三缄其口」演变为成语,用来形容说话谨慎或不说话。
1. 比喻言语谨慎或闭口不说话。【例】对于不了解的事,我们最好三缄其口,以免多言而坏了大事。
1. 言语谨慎或不说话。《孔子家语.卷三.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一.姚崇》:「钦之伊何?三命而走;谨之伊何?三缄其口。」
词语解析
三缄其口(sān jiān qí kǒu)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庄子·外物》,意思是形容某人说话非常谨慎、保守秘密。"三缄其口"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叫季札,在出使他国时,观察到了一种奇特的礼节——把门用三个结来封住,表示里面的人不会轻易泄露外面的秘密。
后来,“三缄其口”用来形容人因为谨慎或者保守秘密而闭口不言。它强调的是说话非常慎重和守口如瓶,不轻易吐露信息的特点。现代使用时,更多地倾向于表达某个人在特定情境下选择沉默或不愿透露更多信息的状态。
造句
- 他真是个三缄其口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向人提起半句话。
- 尽管我们一再追问,但他始终三缄其口,什么也没有告诉我们。
- 面对这个问题,小王选择了三缄其口,只是微微一笑而过。
- 这位老前辈虽然经验丰富,但为人处世却总是三缄其口,从不多言。
- 他们对这个公司的财务状况一直三缄其口,外界只能通过公开报告获得信息。
这些句子展示了“三缄其口”在不同情境中的运用方式。
分词解释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qí,jī
1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三缄~口。独行~是。自食~果。2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他。~余。~次。文如~人。名副~实。言过~实。3 那里面的:~中。只知~一,不知~二。4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5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6 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大概~。kǒu
1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2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3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4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5 破裂的地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