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恪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恪的简介:
sān kè
1.周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三恪,以示敬重。周封三朝说法有二。一说封虞﹑夏﹑商之后于陈﹑杞﹑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杜预注:"周得天下,封夏﹑殷二王后,又封舜后,谓之恪,并二王后为三国。其礼转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一说封黄帝﹑尧﹑舜之后于蓟﹑祝﹑陈。《诗.陈风谱》唐孔颖达疏:"案《乐记》云:'武王未及下车,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
1.周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三恪,以示敬重。周封三朝说法有二。一说封虞﹑夏﹑商之后于陈﹑杞﹑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杜预注:"周得天下,封夏﹑殷二王后,又封舜后,谓之恪,并二王后为三国。其礼转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一说封黄帝﹑尧﹑舜之后于蓟﹑祝﹑陈。《诗.陈风谱》唐孔颖达疏:"案《乐记》云:'武王未及下车,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周武王克殷,封前三朝的后裔以王侯名号,称为「三恪」。一说封虞、夏、殷之后于陈、杞、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晋.杜预.注:「周得天下,封夏、殷二王后,又封舜后,谓之恪,并二王后为一国。其礼转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一说封黄帝、尧、舜之后于蓟、祝、陈。《诗经.陈谱》唐.孔颖达.正义:「武王未及下车,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
《三恪》这个词实际上并不常见,它通常是指古代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或礼仪,与某种特殊的祭祀或尊敬行为有关。在古代文献中,“三恪”有时被提及,但它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和统一的定义。根据现有的资料,“三恪”可能指对三代先王(夏、商、周三代)的特别尊重或祭拜。
这里提供一个较为常见的解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由于认为夏、商、周是三个连续承继的王朝,因此在某种礼仪或仪式上会以一种特殊的敬意对待这三个时期的君主,这种特殊尊敬的表现就被称为“三恪”。
5个造句
- 古代文人常常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三代之治的精神,其中就包括了对“三恪”的理解和尊重。
- 在研究中国古代礼乐文化时,学者们会特别关注到关于“三恪”在特定仪式中的应用。
-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礼仪制度,历史学家需要深入探讨“三恪”的具体含义和实践方式。
- 现代学者通过研究古代文献发现,“三恪”不仅是对三代先王的一种尊敬行为,也是一种维系社会秩序的文化符号。
- 在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讨论中,有人提出应更加重视对于“三恪”等传统礼仪形式的研究与传承。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三恪”的具体定义和实际应用没有广泛的记载或统一的理解,在上述造句中我做了较为自由的艺术加工。希望这些例子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并激发更多关于其背景知识的兴趣。如果需要更准确的信息,请参考相关历史文献。
分词解释
三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