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不仁的拼音、解释、组词

麻木不仁的简介:

má mù bù rén
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麻痺,没有知觉。语本《黄帝内经素问.卷一二.痺论》。后用「麻木不仁」比喻对事物漠不关心或反应迟钝。

2. 《黄帝内经素问.卷一二.痺论》帝曰:「善。痺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歧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1>者,病久入深,荣卫2>之行濇3>,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4>,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痺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注解〕 (1) 不仁:古代医家指身体肌肤失去知觉。 (2) 荣卫:胃中的水谷所转化而来的营养物质。 (3) 濇:音ㄙㄜˋ,不顺畅。 (4) 不营:气血无法运行。

3. 《黄帝内经》共十八卷,内容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两部分。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并为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在《黄帝内经素问》的〈痺论〉中记载痹症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等。「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濇,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意思是说:「痺症」,是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后,气血运行失常,因而引起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麻木等的一种疾患。一般分成风寒湿痺和热痺。风痺常导致关节疼痛;湿痺不只关节疼痛,严重的还会麻木失去知觉;热痺会导致关节疼痛灼热红肿。所以「麻木不仁」本是种失去知觉的病状,后来演变为一句成语,用来比喻对事物漠不关心或反应迟钝。

1. 比喻对事物漠不关心或反应迟钝。【例】不管大家怎么劝导他,他还是依然故我,真是麻木不仁。

1. 比喻对事物漠不关心或反应迟钝。《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天下作女孩儿的,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是个女儿,便有个女儿情态。」也作「麻痺不仁」。

词语详解

麻木不仁(mò bā yù rén)这个词在汉语中通常用来形容人对外界事物或情感丧失敏感和反应的能力,缺乏应有的感受力。它出自《庄子·人间世》,原文中有“今之君子,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则多不见,多不见则举必不当;廉则自取大过,此皆刑祸之所由生也。”其中提到的“不仁”在这一语境下可以引申为情感上的麻木或无知。

词语解释:指由于长期的精神和身体上的折磨而对周围事物产生无动于衷、冷淡无情的状态。也可以形容人因为长时间缺乏感受和体验而导致对外界的事物变得迟钝,没有应有的感觉和反应能力。

造句

  1. 工作压力让他感到麻木不仁:由于公司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小张对同事间的关怀和帮助已经变得无动于衷。
  2. 他现在对生活已经麻木不仁了:曾经热爱生活的他,自从遭遇重大变故后,对以往所爱的事物已经失去了兴趣。
  3. 经过多年的战争,人们变得麻木不仁:连续不断的冲突使得当地居民对外界新闻和战事的反应越来越冷淡。
  4. 他在感情上已麻木不仁,不再轻易相信别人:由于过去的一段失败恋情,小李现在对于建立新的情感联系持怀疑态度。
  5. 长期处在封闭环境下,他的思维变得麻木不仁:与外界的交流几乎中断后,他对外部世界的看法逐渐变得迟钝和偏狭。

分词解释

1 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织布:~布。~衣。~袋。~绳。~纺。2 指“芝麻”:~酱。~油。3 像腿、臂被压后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脚~了。4 感觉不灵,或丧失感觉,引申为思想不敏锐:~痹。~醉。~木不仁。5 面部痘瘢,引申指物体表面粗糙:~子。6 带细碎斑点的:~雀。~蝇。7 喻纷乱:~乱。~沸。8 姓。

1 树类植物的通称:树~。乔~。灌~。~石(树木和石头,喻没有知觉和情感的东西)。缘~求鱼。2 木料、木制品:~材。~器。~刻。~匠。~已成舟。3 棺材:棺~。4 质朴:~讷(朴实迟钝)。5 呆笨:~鸡。6 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麻~。7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8 姓。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rén

1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义(①仁爱与正义;②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爱。~政。~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至义尽。一视同~(同样看待,不分厚薄)。2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儿。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