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礼的拼音、解释、组词
逸礼的简介:
yì lǐ
1.指《仪礼》十七篇以外的古文《礼经》。相传有三十九篇,今佚。古文经学家认为汉武帝时与古文《尚书》同发现于孔子住宅的壁中,今文经学家则否认《逸礼》的发现。 2.失传的礼仪。
1.指《仪礼》十七篇以外的古文《礼经》。相传有三十九篇,今佚。古文经学家认为汉武帝时与古文《尚书》同发现于孔子住宅的壁中,今文经学家则否认《逸礼》的发现。 2.失传的礼仪。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书名。西汉景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旧宅,于壁中得古文礼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与高堂生所传的《仪礼〉大致相同,余三十九篇,今佚,世称为「逸礼」。
《逸礼》,这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常见的一种表述方式,通常用来指代那些已经散失、没有被收录在“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中的礼仪制度或典籍内容。这类文献因为种种原因未能保存下来,因而被称为“逸”。这些文献往往保存于古代学者的私藏中,或者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因此通常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于这部分资料多为散佚之故,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多样,难以一概而论。然而,在一些古典文献中,我们可以窥见它们的一些特征或作用:
- 《逸礼》一般用于指代那些已经不在官方记录中的礼仪文化。
- 在研究古代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以及文化习俗时,《逸礼》可以作为补充材料提供重要的信息和视角。
接下来,我将为您造5个与“逸礼”相关的句子:
- 学者们长期致力于整理《周易》中的佚文,《逸礼》也成为了他们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 通过分析《逸礼》,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及其演变过程。
- 尽管《逸礼》的记载较为零散,但其中关于祭祀仪式的部分对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习俗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 在整理古籍的过程中,许多与《逸礼》相关的资料被发现并进行整理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文献。
- 通过对比《逸礼》中所记载的礼仪规范与其他古代文献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请注意,《逸礼》本身是一个概念而非具体的书籍或章节,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上句子旨在说明其可能的应用场景以及重要性。
分词解释
逸
yì
1 跑,逃跑,逃~。奔~。2 散失:~散。~史。~事。~闻。3 安闲,安乐:安~。~乐(安乐)。以~待劳。闲情~致。4 超过一般:超~。~兴(xìng )(超逸豪放的兴致)。~趣。~致。~品(超脱绝俗的艺术品)。~珠(特异的珍珠,喻人的品德)。5 隐遁:~士(隐居之士)。~民(a.旧时称遁世隐居不做官的人;b.亡国后不在新朝代做官的人,亦作“佚民”)。6 放任,不受拘束:~荡。飘~。骄奢淫~。
礼
lǐ
1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丧(sāng)~。典~。2 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教(jiào)。~治。克己复~。3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让。~遇。~赞。~尚往来。先~后兵。4 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物。~金。献~。5 古书名,《礼记》的简称。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