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国的拼音、解释、组词

下国的简介:

xià guó
1.天下;下界。 2.诸侯国。 3.小国。对中原大国而言。 4.指京师以外的地方。 5.谦称本国。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自称本国的谦词。《左传.哀公十一年》:「天若不识不衷,何以使下国。」

2. 小国。《文选.祢衡.鹦鹉赋》:「背蛮夷之下国,侍君子之光仪。」唐.温庭筠〈过五丈原〉诗:「下国卧龙空误主,中原逐鹿不因人。」

3. 诸侯国。《书经.泰誓中》:「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国。」《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初恭王始都下国,好治宫室。」唐.李善.注:「以天子为上国,故诸侯为下国。」

4. 天下。《诗经.鲁颂.閟宫》:「奄有下国,俾民稼穑。」

词语《下国》的详细解释

下国,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通常用来指代“外国”或“非本国”,与之相对的是“上国”,即中原地区或者较为文明发达的国家。它还有一种含义是指偏远、不发达的地方。这个词的使用范围较广,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具体含义。

例如,唐代诗人张九龄在其《望月怀远》中就有提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里的“海”可以理解为广阔的区域或远方,而“下国”则暗示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类似的,李白在《赠汪伦》中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其中“深千尺”的潭水比喻了深厚的情谊,同时也暗指了与朋友相聚之处,可能也是从某种角度来说的一个较为偏远的地方。

五个造句

  1.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就重视与上国交往,以求互相学习和借鉴。
  2. 他的作品被广泛认为代表了下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受到各国学者的称赞。
  3. 尽管身处下国,他依然保持了对知识的追求,最终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师。
  4.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许多人才选择离开上国去寻找安宁之地——也就是那些较为平静的下国
  5.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了解下国的文化遗产,从中发现更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分词解释

xià

1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层。~款。2 等级低的:~级。~品。~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3 方面,方位:两~都同意。4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卷。~次。~限。5 由高处往低处,降落:~山。~车。~马。~达。6 使降落:~半旗。~棋。7 进入:~海。8 投送:~书。9 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班。~课。10 谦辞:在~。~官。11 颁布:~令。12 攻克:攻~。13 卸掉:~货。把他的枪~了。14 用,投入精力:~工夫。15 退让:争执不~。16 做出判断:~结论。17 量词,指动作次数:打三~。18 用在名词后边(❶表示在里面,如“心~”、“言~”;❷表示当某个时节,如“节~”、“年~”)。19 用在动词后边(❶表示关系,如“教导~”、“培养~”;❷表示完成或结果,如“打~基础”;❸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如“走~去”、“停~来”)。20 少于:不~二百人。21 动物生产:鸡~蛋。

guó

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2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