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践耳(1922- )的拼音、解释、组词
朱践耳(1922- )的简介:
zhū jiàn ěr
作曲家。安徽泾县人。1945年去苏北解放区,在前线剧团和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1955年留学苏联,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研习作曲。1960年回国,历任上海实验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作曲,上海音协主席。作有交响组曲《黔岭素描》、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等。其中《第四交响曲》,曾获瑞士国际比赛大奖。还作有歌曲《打得好》、《唱支山歌给党听》、《接过雷锋的枪》等。
作曲家。安徽泾县人。1945年去苏北解放区,在前线剧团和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1955年留学苏联,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研习作曲。1960年回国,历任上海实验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作曲,上海音协主席。作有交响组曲《黔岭素描》、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等。其中《第四交响曲》,曾获瑞士国际比赛大奖。还作有歌曲《打得好》、《唱支山歌给党听》、《接过雷锋的枪》等。
- AI解释
《朱践耳(1922- )》这一短语指的是中国著名作曲家、人民音乐家朱践耳,他出生于1922年。朱践耳先生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丰富多彩,包括交响乐、民族管弦乐、室内乐、艺术歌曲等多类体裁,并且以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为特点。
详细解释如下:
- 朱践耳:本名朱义。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和人民音乐家。朱践耳先生的作品深受中国人民喜爱,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也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 1922-:表示朱践耳生于1922年,具体生卒日期未在括号内标明。
以下是五个造句:
-
朱践耳先生的《第一交响曲》以深厚的历史感和民族情感著称,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
在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上,朱践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翻身的日子》等作品至今仍被广为传唱。
-
朱践耳不仅是一位杰出作曲家,还担任过许多重要的音乐职务,对中国音乐教育和创作贡献良多。
-
尽管已退休多年,但每当提及中国20世纪的音乐发展史,人们总会想起朱践耳的名字和他的那些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
-
《东方红》这首乐曲凝聚了朱践耳深厚的情感与对国家的热爱,成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的经典之作。
分词解释
朱
zhū,shú
1 红色:~红。~批。~笔。~文(印章上的阳文)。~门(红漆大门,旧时指豪富人家)。2 矿物名:~砂(无机化合物,中医用于镇静剂。亦称“辰砂”、“丹砂”)。~墨。3 姓。
践
jiàn
1 踩,踏:~踏。~履。作~。2 履行,实行:~行。实~。3 陈列整齐。4 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祚。~极(皇帝即位)。5 古同“剪”,灭除。6 古同“浅”,浅陋。
耳
ěr
1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背(bèi)。~垂。~鬓厮磨(mó)。~穴。~聪目明。~濡目染。2 像耳朵的东西:木~。银~。3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房。鼎~。4 听说:~闻。~软。~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5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6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