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皮散人的拼音、解释、组词
木皮散人的简介:
mù pí sàn/sǎn rén
1.明遗民作家贾应宠(约公元1590-1676年)的别号。应宠字思退﹑晋蕃﹑又号凫西﹑淡圃,山东曲阜人。晩年移居济宁。在明末曾任刑部郎中。告归不久,明亡。着有《木皮散人鼓词》﹑《淡圃恒言》﹑《淡圃诗草》等。
1.明遗民作家贾应宠(约公元1590-1676年)的别号。应宠字思退﹑晋蕃﹑又号凫西﹑淡圃,山东曲阜人。晩年移居济宁。在明末曾任刑部郎中。告归不久,明亡。着有《木皮散人鼓词》﹑《淡圃恒言》﹑《淡圃诗草》等。
- AI解释
《木皮散人》这个名字并非标准或常见术语,而可能是某一作品、人物或者特有名词的一部分。在没有更多上下文信息的情况下,“木皮散人”可能是一个隐喻或是某个特定情境中的别称。
不过,在中国文学中,有这么一位虚构的人物:“金瓶梅”里提到的“木皮散人”。他是《金瓶梅》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是一位江湖上的隐士或者说是游侠。他在书中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来观察世事变化,常常在关键情节上提供某种智慧或指引。
详细解释
- 木皮散人:根据《金瓶梅》的描述,“木皮散人”原名叫庞宪,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隐士、诗人和画家。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擅长诗词歌赋与绘画。在书中,木皮散人经常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出现,在重要的情节转折点上给出意见或帮助。
造句
- 在《金瓶梅》中,“木皮散人”是作者施耐庵用来表达对世事看法的一个重要人物。
-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木皮散人”,他代表着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 小说里的木皮散人庞宪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品行高洁,不受俗世纷扰所累。
- 木皮散人的智慧和独立精神成为了小说中许多人物追求的理想形象。
- 正是通过“木皮散人”的视角,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金瓶梅》中的复杂人性。
以上信息主要依据对《金瓶梅》这一文学作品的理解进行解释。如果有其他具体背景或出处需要考虑,请提供更多信息以便给出更准确的解释和造句例子。
分词解释
木
mù
1 树类植物的通称:树~。乔~。灌~。~石(树木和石头,喻没有知觉和情感的东西)。缘~求鱼。2 木料、木制品:~材。~器。~刻。~匠。~已成舟。3 棺材:棺~。4 质朴:~讷(朴实迟钝)。5 呆笨:~鸡。6 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麻~。7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8 姓。
皮
pí
1 动植物体表的一层组织:~毛。2 兽皮或皮毛的制成品:裘~。3 包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封~。书~。4 表面:地~。5 薄片状的东西:豆腐~。6 韧性大,不松脆:花生放~了。7 不老实,淘气:顽~。8 指橡胶:胶~。~球。9 姓。
散
sàn,sǎn
1 分开,由聚集而分离:分~。解~。涣~。~落。~失。~逸。2 分布,分给:~布。~发(fā)。天女~花。3 排遣:~心。~闷(mèn)。4 解雇:他干的不好,让那家饭店给~了。
人
rén
1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2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3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