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牛喘月的拼音、解释、组词
吴牛喘月的简介:
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吴地的水牛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因此便自以为热,气喘不已。#语本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后来也用「吴牛喘月」转而比喻人见到曾受其害的类似事物,而过分惊惧害怕。也用来形容天气酷热。
2. #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1>吴2>牛望月则喘,使之苦3>于日,见月怖,亦喘之矣。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2) 吴:指长江、淮水一带的地区。 (3) 苦:痛苦。〔参考资料〕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3. 水牛原产于中国长江、淮水流域一带,生性怕热,所以夏天时喜欢泡在水中或待在树荫下休息。因为太阳的热力实在太过强烈,水牛深受其苦,因此有时在晚上看见月亮,误以为是太阳已经出来,气温又要升高,而被吓得气喘吁吁。所以在汉代应劭的《风俗演义.佚文》中便有「吴牛望月则喘」之语。后来「吴牛喘月」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人见到曾受其害的类似事物而过分害怕惊惧。也用来形容天气酷热。在《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关于「吴牛喘月」的故事。晋武帝的臣子满奋很怕冷,有一次他看到琉璃窗外头的寒冷景象,即使知道琉璃窗很厚实,不会透风,仍不由得打起寒颤。武帝看到了就笑他,满奋便很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像吴牛一样,只要见到了月亮就会气喘吁吁。」
1. 江淮一带的水牛怕热,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便喘息不停。比喻见到曾受其害的类似事物而过分害怕惊惧,或形容天气酷热。【例】这分明是两回事,你别在那里吴牛喘月,徒然制造笑柄。
1. 江淮一带的水牛怕热,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便喘息不停。见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比喻见到曾受其害的类似事物而过分害怕惊惧,或形容天气酷热。唐.李白〈丁督护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吴牛喘月》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因环境或条件而变得异常敏感、紧张或者过度反应的人。成语中的“吴”指的是古代的一个地区(主要指现在的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这里的水牛因为长期生活在炎热的环境中,每当看到月亮时,误以为是太阳,并因此喘气不止。
成语解释
- 字面意思:吴地的水牛,见到月光便像见到太阳那样喘息。
- 引申意义:比喻那些因经验或环境使他们变得异常敏感、紧张的人。这些人由于长期处于某种特定情境之下,导致对类似情况过度反应。
造句
- 由于以前经历过经济危机,现在即使市场稍微有些波动,他也会像《吴牛喘月》一样地过度担忧。
- 小区最近进行绿化改造,每天晚上都有很多人出来散步。这使住在附近的王阿姨感到很不习惯,她就像“吴牛喘月”一样害怕夜晚。
- 尽管这次的火灾规模不大,但小区居民们的反应却像《吴牛喘月》一般强烈,纷纷报警并疏散。
- 由于公司之前的财务丑闻被曝光过多次,员工们对公司的任何财务变动都变得如“吴牛喘月”般敏感。
- 这个社区因为经常停电,在雷雨天气下居民们都会早早回家,就像《吴牛喘月》一般紧张。
成语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特定情境的过度反应,也警示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不要过于紧张或者过度解读。
分词解释
wú
1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钩(古代吴地出产的一种弯刀,后泛指锋利的刀剑)。~越同舟(喻过去的仇人由于当前利害一致而成为朋友)。2 中国东汉末年三国之一:~下阿蒙(喻原先学识粗浅的人)。3 泛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语。~牛喘月(喻见到类似事物就胆怯害怕起来)。4 姓。niú
1 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刀小试(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黄。~角。2 星名,二十八宿之:~斗(指牛宿和斗宿二星)。3 喻固执或骄傲:~气。4 姓。chuǎn
1 急促地呼吸:~气。~息。~咳。苟延残~。yuè
1 月亮;月球。地球的卫星:~光(月球反射太阳的光)。~蚀。2 计时单位,公历一年分十二个月。3 按月出现的,每月的:~刊。~薪。4 形状像月亮的,圆的:~饼。~琴。5 妇女产后一个月以内的时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