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讳的拼音、解释、组词

名讳的简介:

míng huì
尊称别人的姓名:母亲的名讳是侍萍。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讳」本指对帝王、尊长或所尊敬的人,不敢直呼其名。「名」与「讳」连用,则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例】直呼长辈名讳,是相当不礼貌的行为。

1. 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晋.束皙〈劝农赋〉:「条牒所领,注列名讳。」《二刻拍案惊奇》卷四:「有一乡宦,姓杨,是本朝甲科,后来没收煞,不好说得他名讳。」

名讳详解

名讳一词主要指古代中国人对先祖或尊亲的名字所进行的一种避忌行为,这种行为体现了对长辈和尊者的尊敬与孝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讳”字特指对于已故的君主、尊长以及先人的名字避免直呼或书写的行为,是一种礼节上的禁忌。

避讳的具体内容包括:

  1. 语音避讳:当某人名中的一个音节与其他需要避讳的词相重合时,应当在这些场合下采用不同的读音。
  2. 字义避讳:对某些词语或句子因含有不吉利的含义进行回避。
  3. 书写避讳:在正式文字中将某些词语改写以避免与避讳对象相同。

名讳的历史背景

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名讳制度,特别是在朝代更迭、家族祭祀等重要场合下,遵循这一礼节尤为严格。这种习惯不仅体现了个人对社会规范的遵守,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伦理道德的高度认同。

造句

  1. 他的父亲名叫李明,所以在所有正式文档中都应写作“李先生”。
  2. 在古代,官员必须严格遵守名讳制度,不得提及或书写皇帝的名字。
  3. 尽管她已改嫁多年,但家族依然遵从传统习惯,在她的牌位上使用了避讳字。
  4. 他很小心地选择了词汇,尽量避免说出任何可能涉及祖先名字的话。
  5.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对于某些特定人物的名字,在正式的公共场合和出版物中常常会进行避讳处理。

通过以上解释与造句,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名讳”这个词。

分词解释

míng

1 人或事物的称谓:~字。~氏。~姓。~义。~分(fèn )。~堂。~落孙山。~存实亡。2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为罗敷”。3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行骗钱之实。4 叫出,说出:不可~状。5 声誉:~誉。~声。~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噪一时。~过其实。6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人。~士。~师。~将(jiàng )。~医。~著。~流。~言。~胜。~剧。7 占有:不~一文。8 量词,用于人:三~工人。

huì

1 避忌,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言。~匿。~饰。忌~。隐~。直言不~。~疾忌医。2 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