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百讽一的拼音、解释、组词
劝百讽一的简介:
quàn bǎi fěng yī
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司马相如作赋讽谏汉武帝,但过于讲究文章的辞汇,雕琢铺陈,结果适得其反。语本汉书.卷五十七.司马相如传下.赞曰:「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指文章意在讽戒,却因过于铺陈修饰,则而适得其反。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
1. 司马相如作赋讽谏汉武帝,但过于讲究文章的辞汇,雕琢铺陈,结果适得其反。语本《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下.赞曰》:「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指文章意在讽戒,却因过于铺陈修饰,则而适得其反。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
《劝百讽一》是一个成语,出自西汉刘向在《说苑·辨物》中提到:“劝百而讽其一,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劝也。”这个成语的含义是:用大量歌颂、肯定的内容来达到某种目的,但最终通过一个或少数几个事例给予警醒或讽刺。
详细解释
- 劝(quàn):鼓励,褒奖。
- 讽(fěng):婉转地指责或劝告;讥讽。
- 成语中的“百”和“一”,这里指的是量词的对比,强调的是用大量的正面描述来达到某种目的,而最终通过较少的反面或警醒的事例来给人以警示。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文艺作品中的一种手法,即通过对许多好的事物或者行为进行赞美、歌颂,从而在结尾处用一个或几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例子或事实来提醒人们要警惕某些负面现象。这种写作方式常见于文学创作和言论表达中,目的是为了使读者在愉悦的阅读体验中得到更深层次的思想启示。
造句
- 这篇评论文章采用了《劝百讽一》的手法,先列举了社会上的许多正面行为和模范人物,最后以一个反面案例来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 在这出戏剧里,大部分时间都在歌颂英雄的勇敢与善良,但结尾处通过一个小插曲讽刺人性中的自私,让观众深思。
- 他写了一篇文章,用大量的篇幅赞美了新时代下科技带给生活的便利,最后以一个故事来警示人们不要沉迷虚拟世界而忽视了现实的人际交往。
- 这本书虽然讲了很多好人的事迹,但结尾处通过一个小细节揭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黑暗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在这次演讲中,他先是讲述了公司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最后以一个小故事结束,提醒员工在享受成功的同时也要警惕可能出现的问题。
分词解释
劝
quàn
1 说服,讲明事理使人听从:~说。~解(jiě)。~导。~教(jiào)。~谏。~慰。~戒。~进(封建社会劝说实际上已经掌握政权而有意做皇帝的人做皇帝)。2 勉励:~勉。~学。~业。~善。
百
bǎi
1 数名,十个十(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佰”代):~步穿杨。~儿八十。~分比。2 喻很多:~草。~货。~姓(人民)。~般。~炼成钢。~无聊赖。~废俱兴(xīng )。
讽
fěng
1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诵(抑扬顿挫地诵读)。~咏。2 用含蓄的话劝告或讥刺:~刺。~谏(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谏)。~喻(一种修辞手法,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一劝百。
一
yī
1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2 纯;专:专~。~心~意。3 全;满:~生。~地水。4 相同:~样。颜色不~。5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7 乃;竞:~至于此。8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9 或者:~胜~负。10 初次:~见如故。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