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蛮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南蛮子的简介:
nán/nā mán zǐ
1.对南方人的谑称。
1.对南方人的谑称。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南方人。有鄙夷的意思。如:「你看那个南蛮子,说起话来哇啦哇啦,真教人一头雾水。」
《南蛮子》这个词语并不是一个标准或正式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未被广泛使用。不过,根据其字面含义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推测它可能指的是古代对于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称呼或者特定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物。
解释:
- 字面解读:“南蛮”在古代中国语境下通常用来泛指南方的非华夏族(即后来称为“蛮夷”的民族),而“子”通常是表示某人的身份或地位,如公子、君子等。因此,《南蛮子》这个词可能意为某个来自南方地区的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物。
- 历史背景:在古代文献中,“南蛮”多用于描述南方少数民族的非正统文化或行为,带有较为负面或轻蔑的色彩。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南蛮人都被视作低等或者野蛮人;事实上,很多地方性的民族文化和习俗也逐渐融入了华夏文明之中。
- 文学用途:在一些古代文献、诗词或是现代创作中,“南蛮子”可能被用作家中人物的名字或称号,尤其是为了增添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地域色彩。
造句:
- 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说过:“南蛮子虽多,何足惧哉!”
- 诗人李白在一首诗里写道:“南蛮子有歌,轻盈如春水。”
- 历史学者研究时提到:“关于‘南蛮子’的称呼,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影响。”
- 在现代小说《异乡人》中,主角说:“虽然自己是南蛮子出身,但并不意味着要自甘落后于他人。”
- 一位教师在讲授古代文化时解释道:“‘南蛮子’这个称呼其实反映了古代华夏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看法和态度。”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对《南蛮子》一词的推测性解读以及基于此构建的一些示例性造句,并不代表实际历史或语言中的精确定义。
分词解释
南
nán,nā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北。~方。~面。~国(指中国南部)。~陲(南部边疆)。~极。~半球。2 姓。
蛮
mán
1 粗野,凶恶,不通情理:野~。~横(hèng )。~不讲理。2 愣,强悍:一味~干。3 中国古代称南方各族:~荒。4 方言,相当于“很”:~好。
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