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的拼音、解释、组词
反切的简介:
fǎn qiē/qiè
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来注另一个字的音,例如‘塑,桑故切(或桑故反 )’。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塑’字声母跟‘桑’字声母相同,都是s),被切字的韵母和字调跟反切下字相同(‘塑’字的韵母和字调跟‘故’相同,都是u韵母,都是去声)。
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来注另一个字的音,例如‘塑,桑故切(或桑故反 )’。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塑’字声母跟‘桑’字声母相同,都是s),被切字的韵母和字调跟反切下字相同(‘塑’字的韵母和字调跟‘故’相同,都是u韵母,都是去声)。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一种古代表音的方法。用二字来表示一个字的音读。如「东,德红切」,「德」代表「东」的声母「ㄉ」,「红」代表「东」的韵母「ㄨㄥ」。
1. 古人切语之法,用二字以求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上字以定清浊,下字以定平上去入;如「东,德红切」、「反,甫晚切」。
《反切》,是中国古代注音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汉字的注音。它由两个字组成:上一字用以表示所注字的声母,下一字用来表示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这种注音方法在公元6世纪至19世纪中叶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康熙字典》等古代辞书中常见。
反切的格式一般是“上字下字”,如:“果”字用“河我切”,其中“河”提供声母(g),而“我”则表示韵母和声调(o)。
造句
- 古代读书人常用《反切》来帮助自己识记汉字的读音。
- 《说文解字》中,许慎先生就大量使用了《反切》,这为后世研究汉语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在古代科举考试前,学生们常常通过背诵大量的《反切》注音材料来提高自己的识字水平。
- 现代学者研究古文献时,常需要借助《反切》的注音方法来准确解读那些已不再通用的方言发音。
- 由于《反切》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康熙字典》等经典辞书中保留了大量使用这种注音方式的例子。
这些句子展示了《反切》作为一种传统注音方法在历史上的广泛用途及其研究价值。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