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衮之岁的拼音、解释、组词
拜衮之岁的简介:
bài gǔn zhī suì
1.东汉邓禹二十四岁拜为大司徒,位至三公。见《后汉书.邓禹传》。衮,古代上公所服,借指三公。后因以"拜衮之岁"指二十四岁。
1.东汉邓禹二十四岁拜为大司徒,位至三公。见《后汉书.邓禹传》。衮,古代上公所服,借指三公。后因以"拜衮之岁"指二十四岁。
- AI解释
《拜衮之岁》这个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并不常见,因此可能存在误解或错漏。“拜衮”一般是指古代官员受职就任,而“之岁”指的是某一年。如果结合上下文理解,“拜衮之岁”可能是指新官上任的第一年。
但更常见且更为准确的表达可能是“拜官之岁”,意味着指某人在某一年被授予新的官职或职位开始履职的一年。下面为该词语提供一个更为通顺的解释:
详细解释
“拜官之岁”是指在某个特定年份,一个人获得新任命、就任新的官职或是初次上任的一年。这一术语常用于古代文史记载中,表达官员从无到有开始履行职责的时间节点。
造句示例
- 唐朝名臣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五年的“拜官之岁”,初掌宰相之位。
- 宋代学者苏轼在熙宁三年的“拜官之岁”时,被任命为杭州通判。
- 明朝官员王阳明,在正德十五年的“拜官之岁”时,正式开始负责军事事务。
- 清朝文人康熙年间,李光地于雍正六年担任礼部尚书的“拜官之岁”,开始了他在中央部门的重要职务。
- 从“拜官之岁”起,这些官员便开始了他们的政治生涯,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请注意,“拜衮之岁”的解释根据语境可能存在差异,上述解析是基于对词语可能含义的合理推测。如果有具体的历史文献或文史资料背景,请提供更多的上下文信息以便更准确地解读和使用该术语。
分词解释
拜
bài
1 表示敬意的礼节:~手(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忏。礼~。回~。2 恭敬地:~托。~谢。~读。~别。~谒(❶拜见;❷瞻仰陵墓、碑碣)。3 行礼祝贺:~年。~寿。4 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将(jiàng)。~相(xiàng )。~师。~把子。5 姓。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岁
suì
1 年:~首。~暮。~夕(即“除夕”)。~除(年终)。~阑(一年将尽的时候)。2 一年的收成,年景:~凶(年成歉收)。歉~(收成不好的年份)。3 年龄:年~。周~。4 星名:~星(即“木星”。)5 指时间,光阴:~月(泛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