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脍人口的拼音、解释、组词
流脍人口的简介:
指(诗文等)被人广为传颂称美。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脍炙人口」。见「脍炙人口」条。
2. 此处所列为「脍炙人口」之典源,提供参考。唐.林嵩〈周朴诗集序〉(据《全唐文.卷八二九.林嵩》引)干符七年,闽城1>殒贼2>。悲夫!先生名朴3>,字见素。生于钓台4>,而长于瓯、闽5>,与李建州频6>、方处士干7>为诗友,一篇一咏,脍炙人口。〔注解〕 (1)闽城:地名。地约当今福建省福州市。 (2)殒贼:被贼所杀。指周朴遇黄巢之乱,于闽城遇害身亡。 (3)朴:周朴(?∼西元878),字见素,唐朝时人。工为诗,隐居嵩山,无功名之念。后避居福州,黄巢陷闽,欲用朴,朴不从,遂为黄巢所杀。朴为诗极尽雕琢,当时诗家称「月锻季炼」,未及成篇,已播人口。 (4)钓台:山名。地约当在今福建省闽侯县南。 (5)瓯、闽:地名。瓯,地约当今浙江省永嘉县。闽,地约当今福建省福州市。 (6)李建州频:即李频,唐朝时人,生卒年不详。睦州寿昌人,累迁至都官员外郎,僖宗时为建州刺史。 (7)方处士干:即处士方干,唐朝时人,生卒年不详。字雄飞,睦州清溪人。其诗作清润小巧,为人有清才,隐居镜湖,日以诗酒自娱。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3. 此处所列为「脍炙人口」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唐僖宗干符年间,周朴因遇黄巢之乱,不屈从黄巢而被杀。朴死后,僧人楼浩搜其诗百篇,编成《周朴诗集》二卷。唐人林嵩为《周朴诗集》写了一篇序文,文中说到周朴一生淡泊名利,放纵心灵于山林宇宙之中,视富贵如浮云。与当时的建州刺史李频、处士方干结为诗友,其间往来之诗作,都是「脍炙人口」,为人所称美传诵的好作品。文中「脍炙人口」原用于比喻美妙的诗文为人所赞赏、传诵,后则亦用来比喻事物精妙而备受称诵。
词语“流脍人口”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成语。它的字面意思是食物美味得让人想要分享给更多人品尝("脍"指切得很薄的肉),比喻某种思想、言论或作品极其精彩,引人入胜,广为流传。但需要指出的是,“流脍人口”并非一个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或固定表达,可能在某些特定语境下使用,也可能是在特定版本的古籍中出现。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个词汇,我们将其拆解解释如下:
- 流:传播、流行。
- 脍:指切得很薄的肉。此处比喻事物的精美和引人注目之处。
- 人口:这里泛指人们。
因此,“流脍人口”一词可以理解为极其精彩、引人入胜的思想、言论或作品,广受欢迎并广泛传播。
接下来是五个以“流脍人口”造句的例子:
- 这本书中的故事构思精巧,情节跌宕起伏,读来令人爱不释手,真可谓是流脍人口的经典之作。
- 他的演讲生动有趣,语言流畅且富有哲理,讲到精彩之处常常让人会心一笑或深思不已,堪称流脍人口的佳话。
-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寓意深刻,一经发布便迅速走红网络,成为音乐界的一股清流,流脍人口。
- 他撰写的文章文笔流畅,论点犀利而独到,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大众媒体上也流脍人口。
- 这个电影的剧情曲折离奇,视觉效果震撼人心,上映后几乎得到了所有观众的好评,无疑是一部流脍人口的佳作。
请注意,“流脍人口”并非固定成语,以上造句主要体现了该词的基本意思和使用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语境灵活调整其表达方式。
分词解释
liú
1 液体移动:~水。~汗。~血。~泪。~程。~泻。~质。~水不腐。汗~浃背。随波逐~(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喻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2 像水那样流动不定:~转(zhuǎn )。~通。~寇。~浪。~离。~散。~失。~沙。~露。~萤。3 传播:~言。~传。~芳。~弊。~毒。~行(xíng )。4 指江河的流水:河~。江~。溪~。激~。奔~。5 像水流的东西:气~。暖~。电~。6 向坏的方面转变:~于形式。7 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放。~配。8 品类,等级:~辈。~派。9 指不正派:二~子。rén
1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2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3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kǒu
1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2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3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4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5 破裂的地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