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杼之惑的拼音、解释、组词

投杼之惑的简介:

tóu zhù zhī huò
投杼:抛下织布的梭子;惑:疑心。比喻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所造成的疑虑。

  • AI解释

投杼之惑》释义

投杼之惑》是一个成语,出自于《左传·宣公十五年》,这个故事讲述了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时,其随从赵衰用计让重耳相信自己的儿子是叛徒。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因怀疑而产生的误会或疑心病,多指没有根据的猜忌。

成语典故

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一日遇到一位自称是其子赵盾(即后来的赵衰)的人。此人说他的儿子在家中为非作歹,要重耳投掷武器来杀掉他。重耳听信了这话后,向空中的树梢投出几支箭矢。不料这果真被他的随行人员传回给了赵盾,令赵盾产生了怀疑,认为重耳已经派人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因此,赵衰设计了一个计谋:让重耳把武器投向远处的树,这样就不会被误传为真的杀了子嗣。

造句

  1. 虽然李华没有证据证明自己的同事在背后说他坏话,但他总是在会议上表现出紧张和不安,生怕自己会成为众矢之的。这真是“投杼之惑”,无端地给自己制造了不必要的压力。
  2. 小王因为听信了邻居关于她家宠物狗失踪的谣言,整天都提心吊胆,生怕被误传为他杀了这只狗。这种怀疑和不安简直让他精神紧张到了极点,这真是“投杼之惑”。
  3. 在职场上,由于缺乏沟通和了解,同事之间的误会往往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矛盾。比如小张因为听说小李偷懒,而整天提心吊胆地怕自己被误认为是那个偷懒的人,这真是一种“投杼之惑”的心态。
  4. 小刘最近老是担心自己会成为众矢之的,因为他听到了关于公司的传言,于是总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这种对未来的无端担忧和不安可以称之为“投杼之惑”。
  5. 由于网络谣言横行,许多人开始怀疑朋友之间的忠诚度,生怕听到或看到不实的消息而误以为是真实的事情。这使得他们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性,这种心态也是“投杼之惑”的表现之一。

这些造句展示了《投杼之惑》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体现了因无端猜疑而导致的内心不安和不必要的误会。

分词解释

tóu

1 抛,掷,扔(多指有目标的):~篮。~弹(dàn )。2 跳进去:~河。自~罗网。3 放进去,送进去:~入。~资。~标。4 走向,进入:~宿(找地方住宿)。~奔。~靠。~降。~师(从师学习)。~诉。5 发向:~射。~影。6 寄,递送:~递。~稿。7 合:~合。意气相~。8 临,在…以前:~明。~暮(天黑以前)。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huò

1 心疑不定,不明白对还是不对:疑~。困~。惶~。智者不~。2 使迷乱:迷~。~乱。~人耳目。蛊~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