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的拼音、解释、组词
奉和的简介:
fèng hé/hè/huó/huò/hú
1.谓做诗词与别人相唱和。唐杨炯有《奉和上元酺宴应诏》诗。
1.谓做诗词与别人相唱和。唐杨炯有《奉和上元酺宴应诏》诗。
- AI解释
《奉和》这个词主要用在古代文人创作中,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名或写作方式。它指的是臣子或下属依照尊长或上司的作品为蓝本进行应和、酬唱的诗歌形式。这种形式通常出现在科举考试赋诗、宫廷献诗等场合,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谦卑与敬重。
详细解释
- 词源:《奉和》二字中,“奉”意味着尊重和服从,“和”则表示应答或配合。
- 背景:多见于古代文人之间,尤其是朝臣对皇帝、官员之间的诗文酬唱。在科举考试中,考生也会依照题意进行创作,称为“制义”,这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奉和》。
- 特点:作品通常遵循一定的格式或韵律要求,并紧密围绕主题展开内容。
造句
- 明朝的文人们常在皇帝诏令下进行《奉和》,以表达忠诚与敬意。
- 在古代,官员之间也会互相写诗《奉和》来增进彼此的情谊。
- 科举考试时,考生为了取得高分会仔细揣摩考官的要求进行《奉和》写作。
- 《奉和》不仅是一种文学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社交礼仪。
- 唐代诗人白居易与元稹之间就曾多次以《奉和》的形式相互唱和。
这些句子旨在展示“奉和”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方式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希望这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奉和”的概念!
分词解释
奉
fèng
1 恭敬地用手捧着:~觞(举杯祝酒)。~献。~祀。~承(恭维,讨好。“承”读轻声)。2 尊重,遵守:~公守法。~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行故事(按老规定办事)。3 敬辞,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告。~还(huán )。~陪。~劝。~迎(a.敬辞,迎接;b.奉承)。~赠。4 信仰:信~。素~佛教。5 供养,伺候:~养。供~。侍~。6 姓。7 古同“俸”,薪金。
和
hé,hè,huó,huò,hú
1 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衷共济。2 平静:温~。祥~。~平。~气。~悦。~煦。惠风~畅。3 平息争端:讲~。~约。~议。~亲。4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是四。5 连带:~盘托出(完全说出来)。~衣而卧。6 连词,跟,同:我~老师打球。7 介词,向,对:我~老师请教。8 指日本国:~服(日本式服装)。~文。大~民族。9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棋。~局。10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