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的拼音、解释、组词

焚书坑儒的简介:

fén shū kēng rú
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言儒生是古非今,反对批评朝政、法令,因此建议除了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一律烧毁,及谈论诗书或以古非今者皆诛戮。次年,方士、儒生卢生等为始皇求不到仙药,之后,卢生、侯生不满始皇刚愎暴戾而逃亡,始皇大怒,于咸阳坑杀四百六十余名儒生。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言儒生是古非今,反对批评朝政、法令,因此建议除了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一律烧毁,及谈论诗书或以古非今者皆诛戮。次年,方士、儒生卢生等为始皇求不到仙药,之后,卢生、侯生不满始皇刚愎暴戾而逃亡,始皇大怒,于咸阳坑杀四百六十余名儒生。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典故,也是中国古代秦始皇的一次著名政治行为。具体指的是公元前213年至公元前212年间,为了统一思想、巩固政权和消除可能的政治威胁,秦始皇下令焚烧民间收藏的书籍,并在两年后将一些被认为传播异端思想或反对政府的学者活埋于咸阳附近的坑内。这个事件主要体现了秦朝统治者对文化与学术的一种极端控制手段。

详细解释

  • 焚书:指大规模焚烧书籍,以减少知识传播和不同思想的存在。
  • 坑儒:指将被认为是威胁政权的知识分子活埋,以此达到消除潜在反对力量的目的。这里的“坑”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墓葬,而是古时一种对人进行处决的方式。

造句

  1.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措施虽然短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长久来看却导致了文化的损失和思想的束缚。
  2. 在那个时代,书籍被视为珍宝,而秦始皇的焚书行为则是对知识的一种摧毁。
  3. 尽管焚书坑儒的事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它仍然被后人所铭记,并作为专制统治的象征之一。
  4. 这个事件给中国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促使后来的文化政策更加注重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5. 《焚书坑儒》的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知识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应该得到尊重与弘扬。

分词解释

fén

1 烧:~烧。~毁。~化。~香。~书坑儒。~膏继晷(“膏”,油脂;“晷”,日影;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忧心如~。

shū

1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2 信:~信。~札。~简。~函。3 文件:证~。说明~。4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5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6 字体:草~。隶~。楷~。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kēng

1 洼下去的地方:~洼。火~(喻悲惨的生活环境)。2 把人活埋:~杀。焚书~儒。3 陷害,设计使人受到损失:~害。~骗。4 地洞。

1 指读书人:~生。腐~。通~(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2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家。~教(即“孔教”)。~士。~术。~学。3 同“ 懦 ”,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