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主体的拼音、解释、组词
犯罪主体的简介:
fàn zuì zhǔ tǐ/tī/bèn
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以具有责任能力为前提。有一些罪的犯罪主体还要具备一定的身份,如贪污罪的犯罪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单位成为犯罪主体时,不仅要判处罚金,还要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以具有责任能力为前提。有一些罪的犯罪主体还要具备一定的身份,如贪污罪的犯罪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单位成为犯罪主体时,不仅要判处罚金,还要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 AI解释
《犯罪主体》在法律领域中是指实施了违法行为并应承担法律责任的人或组织。这个词通常出现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条文中,是构成犯罪的基本要素之一。
详细解释
-
自然人: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达到一定年龄(一般为16岁及以上)、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并且实施了违法行为的人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
法人或其他组织: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按照法律法规成立的社会团体等。这些实体如果违反法律规定实施了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
刑事责任能力: 指个人或单位对自己所实施的违法行为能够预见、理解,并能自主控制其行为的能力和条件。对于不同的自然人而言,法律对其刑事责任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如对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在量刑上的区别)。
-
主观方面:即犯罪主体实施犯罪时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过失等。
造句
- 这个案件中,犯罪主体是某公司的财务主管李某。
- 尽管作案的是一个未成年人,但因其已满十四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法院最终认定他为犯罪主体。
- 在一起环境污染事件中,被确定为犯罪主体的企业负责人被判处罚款并责令整改。
- 由于缺乏证据证明张某在案发时处于精神失常状态,因此法庭确认了其作为犯罪主体的身份。
- 为了保护受害者权益,在某些特殊案件中,检察机关可能会直接将组织或机构认定为犯罪主体。
分词解释
犯
fàn
1 抵触,违反:~规。~法。~罪。~颜(旧时指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讳。2 违反法律的人,有罪的人:~人。罪~。3 侵害,进攻:侵~。秋毫无~。4 触发,发作:~病。~愁。~疑。5 做错事情:~错误。
罪
zuì
1 犯法的行为:犯~。~人。认~。有~。~恶。~名。~魁。~行。~证。~责。~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不容诛。2 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功~。~愆。~尤(“尤”,过失,罪过)。归~于人。3 刑罚:判~。畏~。待~。请~。4 苦难,痛苦:受~。
体
tǐ,tī
1 人、动物的全身:身~。~重。~温。~质。~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能。~貌。~魄(体格和精力)。~育。~无完肤。2 身体的一部分:四~。五~投地。3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主~。群~。4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液~。~积。5 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文章的体裁,如“骚~”、“骈~”、“旧~诗”)。字~。6 事物的格局、规矩:~系。~制。7 亲身经验、领悟:~知(亲自查知)。~味。身~力行(xíng )。8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谅。~贴。~恤。9 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